五大院士亮相科博会 寄语四川发展要“高精尖”

18.10.2014  16:23

  科学家们的捧场,让科博会熠熠生辉。本届科博会上,五位极具分量的院士集体亮相,带来前沿科技研究成果和精彩观点。在接受记者专访后,院士们还通过本报寄语四川创新发展,一字一句饱含对四川的深情厚谊。

  参加本届科博会的五大院士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始主席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大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主任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天然。

   精彩观点

   杜祥琬谈雾霾:

   治本还需“能源革命

  10月16日,杜祥琬参加科博会国际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他和记者说起雾霾治理。“口罩、空气净化器做得再高科技也只是治标的办法,治本还得靠能源革命。”他认为,我国目前有19个核反应堆,仅占全国电力的2%,核电不是多而是少。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高达70%,其中直接燃烧的比例超过一半,最为污染。建议煤炭本身洁净高效利用,另外要把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的比例逐渐地增高。此外,节能也能缓解雾霾。抑制不合理需求和巨大的能源浪费,如盖摩天大楼、过剩产能、低端产业不断扩张等;建筑节能,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总量控制,解决空置房的利用,是重大的节能减排措施;交通节能,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汽车的油品必须达标。

   陈清泉谈新能源汽车:

   给钱效果未必好

  10月 15日,第一届绵阳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大会会间,有着“亚洲电动车之父”之称的陈清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他谈到,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绝不是最大的瓶颈。技术可以突破,而且现在关键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不值得担心。相比之下,没有好的政策才是最大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上很大,但陈清泉坦言,给钱效果未必好。给钱会有人进入这个产业,但做什么就不好说了。好的政策是使产业链的方方面面都集合起来发展,用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励他们。总之,作为政府不是光辅助一个车厂进驻,而是要专注于促使产业链的形成。

   刘大响谈通航产业:

   不要看到市场大就头脑发热

  10月14日,在北川举行的中国(绵阳)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刘大响接受了记者专访。他很看好包括通航在内的航空产业的发展,认为四川将此列为高端成长型产业来推进非常必要。

  但具体来说,四川发展通航产业,路该怎么走?刘大响建言,不要看到市场大就头脑发热。首先要明确,不能走汽车工业发展的老路,与国外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生产汽车,却在关键技术上被挡在门外,最后用市场也没换来技术。我们必须在技术和标准两个方面,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只有构建完整的“设计—制造—终端客户”产业链,才叫拥有了自己的通航产业。

   谭建荣、王天然谈机器人产业:

   人机融合是方向

  10月17日,在第二届科博会国际先进制造业大会上,谭建荣和王天然不约而同和记者谈到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谭建荣认为,“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不过,虽然整个制造业总量很大,但普遍技术含量不高。制造业转型,只能依靠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机器换人是趋势,迟换不如早换。

  王天然指出,人机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工业机器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目前机器人无法与工人高效交流、在线感知能力远低于人,无法接收抽象命令、操作灵活性无法与人配合。这也就促成了新一代机器人的方向和特点:人机共融。人和机器人,未来将从现在的主仆关系,发展为师傅带徒弟的合作关系。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