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会改变什么

04.12.2013  12:50
核心提示:截至2013年11月14日15:00,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余额宝)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

11月14日@天弘基金官方微博宣布:【余额宝规模突破1000亿!】截至2013年11月14日15:00,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余额宝)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天弘增利宝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在全球货币基金中排名51位!

  对此电子商务观察者、万擎咨询CEO@鲁振旺评论:支付宝跟货币基金的结合,是今年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事件,带动了百度金融和腾讯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时代开始了。

  余额宝仅仅是一个开始。8月,腾讯旗下的微信5.0推出"微支付"功能,多家基金公司就此跟进推出基于微信平台的理财服务。10月28日,百度上线理财平台"百发",10亿元基金额度当天售罄,参购用户超12万人。同时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也都表示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携手金融机构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打造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传统金融业的平静终于在被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打破了,金融机构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万建华如此描述:金融市场逐步裂变出一些新的地貌:离柜式的非现场金融服务蓬勃发展;以低门槛为标志的大众理财热情被彻底激发;传统"存贷汇"业务不再只隶属于金融机构的地盘……持续发酵的互联网金融确实在一榔头一榔头地挖着传统金融的墙角,高处不胜寒的金融家们对着来自陌生领域的局外之手感到草木皆兵。"互联网金融"创造了整个11月(除了周末之外)居高不下的舆情热度,是媒体报道、微博讨论金融事件中的重点话题。

  自11月1日以来,近期关于"互联网金融"有效新闻报道量的趋势图(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

  到目前为止,究竟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各方人士对此都有自己的认识。

  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的10月10日新浪专栏文章《互联网金融不能野蛮生长》中表达了自己对金融机构在这波冲击下现状的理解:在我国互联网企业出现之前,银行已建立了自己的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的银行在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实施内部管理方面没有落伍而且正在继续前行。

  网友韦物主义则在文章《互联网金融:变革的内核是什么?》表示:杨凯生所言基本代表了老一辈金融人的观点,他们基本认为只要是使用互联网和数据化去管理金融体系,就是互联网金融了,采取这种视角去看互联网金融,难以触及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在用"互联网体系与思维"去打造金融业务,把金融的渠道、借贷、信息、销售、客户管理等工作,完全的用互联网的特性去构造,而不只是把"银行账本"搬到网络中去管理。

  其实,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主动推进的交易方式电子化和网络化,还是互联网企业推出的金融服务,或是互联网和金融机构之间合作进行新业态的探索,两个行业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以及思维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一定不是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简单累加,也不是传统金融服务在互联网平台上的简单延伸。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明哲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凭借流量获取海量数据,再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切入到金融服务领域。

  美国个人理财网站Mint就做了个漂亮的示范:它先通过授权把用户的多个账户信息(支票、储蓄、投资和退休金等)与Mint账户连接,自动更新用户的财务信息,并把收支信息划归不同的类别(例如餐饮、娱乐、购物等);随后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帮助用户分析各项开支的比重、制订个性化的省钱方案和理财计划。如此,用户相当于拥有了个人财务中心和专业理财顾问。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除了需要互联网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外,还需要精深的金融模型。

  金融界资深人士陈宇曾(笔名:江南愤青)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达了对阿里金融有着独到见解:虽然阿里金融呈现的是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外衣,但是却恰恰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它是在用互联网的思维对金融进行革新。在他看来,阿里巴巴将自身网络内的客户交易数据、信誉数据、货运数据、认证信息、竞争力数据等进行量化处理,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例如海关、税务、电力、水力等数据与之匹配,从而形成了一套风险判别和控制标准。这样,阿里就可以建立起纯粹的定量化贷款发放模型,这个模型的好处不仅仅是提升放贷效率,而是让金融机构的作用弱化,做成纯粹的互联网金融。

   银行传统业务受挑战

  互联网巨头跨入金融产品销售,这对于传统销售渠道---银行意味着什么呢?

   存款流失。

  11月11日央行发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减少8967亿元,为今年以来存款流失最严重月份。有专家表示,减少的存款多流向理财产品、信托理财、券商资管等,尤其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参与,降低了基金等理财产品的门槛,让银行的存款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某国有行创新业务部人士表示:余额宝其实是活期存款对接了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这对存款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如果跟进怕对现有的存款格局带来变化,但不跟的话又担心存款向对手流动,很纠结。

  金融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些类余额宝产品在支付层面的创新,未来将会大规模持续分流银行的活期存款。不少银行客户甚至将工资卡内资金转移至余额宝账户以享受更高收益,而支付宝即将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定期宝,则有可能对银行的定期存款造成分流。余额宝的竞争优势不是它提供了更高的收益,而是把收益性和支付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从国外经验来看,以美国为例早期银行存款遭受的最大冲击便是来自货币基金,因为当时的活期存款没有利息,货基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对活期存款的替代性很强。货币市场基金逐步替代活期存款的趋势恐怕无法阻挡。银行需要琢磨的是,怎样面对这种挑战。

   新一轮"金融脱媒"。

  一些研究者将互联网金融上升为平行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即依靠互联网摆脱金融中介机构的新模式。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史晨昱的文章《互联网再掀新一轮"金融脱媒"浪潮》指出: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中介之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

  互联网金融可看作"脱媒"的第三波浪潮,在未来金融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鲶鱼角色,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重构已有融资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带来全新的金融理念。以网络借贷为例,它的改变在于规则再造,即借助信息整合、挖掘的方法和标准化、批量化的量化技术手段提高借贷效率、提高风控能力、降低贷款成本。更重要的是,网络借贷平台还带来了一种新的微贷理念:信贷不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公平合理交易的商品和服务。

   银行支付角色弱化。

  来自某银行内部的一份报告《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认为:互联网支付方面已达数万亿元,远超银行网络渠道,后者发展十余年却份额寥寥。如此银行角色弱化,被置于支付结算的最末端,银行最需要的客户交易信息以及中间产生的结算均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屏蔽。未来,失去这些客户信息,无法有针对地提供金融产品,就意味着失去竞争力。而且信用卡还款、水电煤缴费、交通罚款等基础支付被互联网撬走,冲击银行传统汇款业务,此外,第三方支付的线下POS收单一旦发展成熟,它们将凭借其已积累的大量客资源对银行的POS刷卡手续费收入形成强大的冲击。

  而上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润米管理咨询董事长,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刘润在11月23日发微博描述了自己一次吃饭的经历:在***吃饭,店员推荐使用"淘点点"点菜、支付宝付款。手机上选好菜后,扫描桌上二维码下单,菜就会端上此桌。店员说,用支付宝付款阿里不收手续费,而用信用卡付款银行要7%。他们当然推荐又能点菜又免费的支付宝。信用卡手续费是银行最重要的收入之一,互联网金融,就是这样在革银行的命!

   取长补短积极创新是正解

  在此轮互联网金融浪潮里,互联网企业借助平台、入口及客户数量等多方面优势,多点快速出击,让人应接不暇明显处于攻势地位,而商业银行则处于守势,往往是被动迎战,有时甚至找不到战场。

  但无论是阿里、百度,还是腾讯、新浪,所瞄准的都是被传统银行们所忽视或者不愿去重视的"屌丝"客户,希望靠草根理财获得市场和人气。据百度金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百度,用户每天搜索请求中已经有3.3亿次与"理财"密切相关,且需求强度还呈持续上升态势。但由于金融行业特征,传统银行、基金公司往往偏重于利润更高的大客户业务,广大网民所渴望的小投入、快速回报、资金灵活的理财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

  某资深基金经理观察后做了如此表述:无论是余额宝还是百发,本质上还算不上真正的金融产品创新,更多只是现有基金产品和理财产品在营销模式、销售渠道上的创新,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弥补传统渠道的不足。他认为:互联网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聚集大量的用户和资金,但这些资金还是投入传统金融产品,其实有点类似众筹金融或者团购金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并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障碍,只是缺乏数据的积累和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成败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快速彻底地转变思想,积极去适应客户的需求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当前大家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威胁上,将两者人为对立起来。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不会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其给银行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启发、机遇和合作机会。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认为,金融行业的市场足够大,谁也不可能独吞。在"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之下,大力发展电子渠道已经成为各银行的共识。未来银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将进一步融合,而不是进一步对立。互联网企业将加速金融化,银行业也将进一步互联网化。

  对此轮互联网金融的舆情共识是:传统金融机构需鼓起底气来应战,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和调整。互联网金融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态势,除了技术因素之外,还受益互联网商业在成本方面的优势和最终用户向网络迁移的趋势。但不会被取代。

  万建华认为:首先,金融"存贷汇"的本质属性仍然不会发生变化。业务场景、交易渠道、商业模式虽然都发生了变化,但就资金供需而言,金融的生长土壤并没有丢失。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的专业性壁垒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是增强了。第三,风险控制是金融业务的核心。

  不过当互联网和空气、水分一样,已经成为主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模式时,人们自然倾向通过互联网形态完成开支和消费,对于金融服务提供方式的诉求也是互联网化的。

  江南愤青则认为: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互联网企业未来会颠覆金融行业,颠覆资产管理行业,但第一互联网企业没这个想法,第二互联网企业没这个能力。作为互联网即使形成了好的技术,只是帮助了个别资产管理公司打败了别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资产管理行业其实长期来看,回到最后还是一个社会平均利润。

  对于涉足金融领域,马云是如此解释的:不是阿里巴巴对金融感兴趣,而是如果不对金融感兴趣,很多小卖家都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死掉。相比做金融,马云更有兴趣建立一套信用体系。互联网拥有着大量的数据,今天中国缺的是银行改造。中国有很多银行,但缺的是建设一套中小企业消费者和大企业动态的、准确的信用体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这样一套信用体系。在我们眼里,没有企业大小、国有民营之分,只有有信用、没信用之分。银行如果把这个做得很好就没有我们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