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拉动居民垃圾分类热情

29.03.2016  10:34
  成都市青羊区试点生活垃圾可追溯来源,居民卫生习惯好可积分兑换奖励
  3月18日上午,家住青羊区成都花园上城小区的居民吴晓丽提着两袋垃圾下楼。一袋垃圾中装着可乐瓶等可回收垃圾,一袋是食品残渣等不可回收垃圾。她把两袋垃圾分别投进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箱里,随即,她手机里的一个APP提示“有新增积分”。“再积几百分,就可以换取一盒纸巾了。”她思忖着。
  从去年底开始,该小区将“互联网+”模式引入垃圾分类中,住户丢出的每袋垃圾都有二维码,可以轻松追踪溯源。同时,居民可以通过下载APP或关注微信,查看垃圾分类积分,并通过积分兑换环保垃圾袋和一些日用物品。
  目前,像这样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正在青羊区的14个小区试点推行。

  一“”有二用
  在上城小区记者看到,过去用来装垃圾的蓝色塑料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范而统一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小区里共设置有6个垃圾分类回收投放点,投放点规范地摆放着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回收装置。
  去年11月,一家环保公益组织找到成都花园上城小区,打算试点垃圾分类,这一想法与小区物管不谋而合。“效果出乎预料地好,居民都踊跃参加。”该公益组织工作人员小李说,从去年11月起,他和同事每周两天时间在小区里接受居民登记注册,凡是注册成为会员的居民都能领到垃圾分类手册、环保垃圾袋和二维码标签。“居民在垃圾分类后,都要将二维码标签贴在垃圾袋上再丢入垃圾箱。”小李介绍,二维码标签一方面便于居民积分兑换日用品,另一方面也便于垃圾追踪溯源,如果有居民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很快能找到垃圾主人进行劝说和宣传。
  成人小孩齐参与
  3月14日9时许,正值周一上班时间,但小李的宣传点依然吸引了众多小区居民。“以前不了解垃圾分类,听了他们讲解,觉得很好,大家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居民李先生说。
  居民黄女士去年12月加入了垃圾分类行列,短短几个月,她已经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现在每天都准备三个垃圾袋,将垃圾分门别类装,虽然比以前麻烦,但更加环保卫生。”黄女士说,现在她刚上小学的孙子也跟着她学会了垃圾分类,“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如果没分对,儿子还会纠正我。
  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主要用于处置普通生活垃圾,像废旧家具、纸箱等大件垃圾,居民在处理上往往感到头痛。为了解决这一垃圾处置难题,小李和他的同事在小区里设置了专门的大件垃圾回收点,居民就近处置大件垃圾一样能获得相应积分。
  奖励与教育并重,让居民逐步接受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从去年11月至今,14个小区已有超过一半住户注册成为会员,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