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扶贫值得尝试

29.05.2015  15:44

(四川日报记者 庞峰伟) 巴中市三县两区均属国家或省级贫困县,通过精准识别,截至去年8月,全市有贫困村699个、贫困户14.9万户、贫困人口50.9万人,贫困程度深、贫困覆盖面广。如何在短短5年内减少贫困存量、抑制增量,如期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巴中面临着巨大考验。

实际上,近年来巴中市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千方百计消除贫困,取得不俗成绩。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巴中未来几年的扶贫有哪些新路可以探索?记者认为,互联网+扶贫,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平台的做法,尤为值得关注。

什么是“互联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这表明,“互联网+”,就是要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新技术之间建立连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使传统生产方式互联网化,在新领域创造新生态。这正是偏远落后地区亟需的。

互联网+扶贫,就是把“互联网+”纳入到扶贫工作体系中,要以互联网手段、互联网思维融合进扶贫工作中,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和管理层面的方方面面。

巴中已有一些尝试,如启动“智慧巴中”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成立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营运中心,开启“线下体验、线上营销”模式等。作为互联网+扶贫的一种形式,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流通以及消费者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它能够克服巴中交通区位瓶颈制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把巴中境内绿色、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减少中间环节,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运用电商平台,能让生产特色农产品的贫困群众与买家无缝对接,让其劳动产出更便捷、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收入。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在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的同时,让他们从骨子里有了市场意识,从而提升整个贫困地区的发展理念,帮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

可以说,互联网+扶贫,促使扶贫脱离单个区域的限制,探索得当,就会用新技术、新理念组建成新的扶贫生态系统。这个系统脱离了地域限制,由一地的贫困户和不分区域的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投资者共同组成,是一个持续生长和“进化”的体系。

互联网+扶贫,既是加法,更是乘法。贫困地区已经错过了工业化的“班车”,再不能错过信息化这一“高速列车”。抢抓机遇,必将为巴中的扶贫工作赢得新的窗口和跨越。

记者认为,互联网+扶贫有以下关键点和重要内容可以发力:

首先是推进体系,在市县乡村四级成立互联网+扶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强力推动“智慧巴中”等相关项目建设。其次是服务体系,为贫困群众提供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模式,推动贫困群众搭上信息化“列车”,特色农产品“上网”找好销路。然后是网络物流体系,加快贫困地区乡村公路和宽带网络建设步伐,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代办点,鼓励发展面向乡村的“草根物流”,降低网络物流运营成本。最后是人才培训,要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实现互联网+扶贫体系中人才的充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