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四川制造”打响品牌保卫战

19.04.2016  23:53

        中新四川网4月19日电(王学成 罗小平)记者从四川省经信委获悉,“互联网+四川制造”将结合精准扶贫,聚焦本土原产地优质产品,持续开展“2016年纳溪首届天仙枇杷赶场节”四川土特产促销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此举将促进四川土特产的销售,提升“四川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增加农村群众收入。

        现状:李逵伤心,李鬼赚翻

        如今,便捷的电商平台、成熟的网购环境,似乎给了四川名优特产更大的成长空间。然而,根据记者的调查,事实并非想象中那么乐观。

        据介绍,多年来,四川的名优特产都多少面临着销售困难。

        川东某县养殖中华蜂蜜已有千年历史。中华蜂蜜又称百花蜜,营养丰富,独具药用价值,但生长周期慢,产量低,只在一定海拔以上才能生产。从县城进入山区,需两个小时车程,再步行十余公里才能到达养殖区。蜂农忙碌一下午,不过收获几十斤蜂蜜。

        虽然品质优良,但因交通不便、缺少销售渠道,多数优质蜂蜜仅供自用,少量售往本地。“养蜂只能当个副业,补贴点油盐钱。”年轻蜂农或减少养蜂量,或选择外出打工。

        另一方面,在某网购平台,搜索该县蜂蜜,却有近百户商家,图片诱人、包装精美,价格便宜。有经验的蜂农告诉记者,“网上的销量大于本地产量”,从成色上看,这些打着土蜂蜜的廉价货,实则多为仿冒。

        一边是消费者对“无添加、原生态”的迫切需求,一边是原产地落后的营销能力、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局面;一边是仿冒“土蜂蜜”的泛滥,一边是蜂农望蜂兴叹。

        土蜂蜜的困局,只是大多数四川特产的一个缩影——从原产地到消费者,中间缺了一座“”。

        去年12月17日,这座“”搭起来了。四川省经信委、中国电信天虎云商等联合打造的“互联网+四川制造”平台上线,尝试为传统“四川特产”的困境破题。该平台上线以来,逐步成为连接“四川特产”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成功地将四川的名优特产卖向了全国各地。

        目的:保证品质,直达原产地

        和土蜂蜜的一样,由于缺乏营销能力、受交通条件等限制,不少优质特产产区,均面临好货难卖、无利可图、仿冒猖獗的局面。

        “互联网+四川制造”平台的上线,其中一个目的——深入产品原产地,精选优质产品,确保原厂直供。

        通过政策扶持、腾讯营销平台、天虎电商物流系统,以互联网模式构建四川制造产业新体系,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打造互联网+制造业创新新商业模式,助推川品、川企出川、出国,打造“四川制造”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

        如今,泸州枇杷、阿坝苹果、金川雪梨、合江荔枝、自贡红橘、巴山核桃、剑门火腿……通过“互联网+四川制造”平台,已经销往全国各地。

        体验:正品直供,一站到家

        “不会做图、不会包装、不会推广…” 通过四川制造平台,彻底解决企业在网络营销上的后顾之忧。

        “你们负责生产优质产品,我们负责卖向全国。” 中国电信天虎云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利用中国电信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凭借天虎云商的技术、运营、推广优势,为更多的川企提供电子商务、金融征信、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全产业链、全流程、一体化的支撑服务。

        通过政策扶持、腾讯营销平台和天虎电商物流系统,启动运营近4个月的“互联网+四川制造”,已成功地将四川的名优特产卖向了全国各地。 在“四川制造”平台上,记者看到,茶叶、牦牛肉干、花生酥、苦荞茶、羌绣等数百种“四川特产”,每样产品都有精美图文介绍,醒目标注了原产地、品牌和厂商地址。消费者进行购买,只需选择商品、下单、填写收货地址、支付……记者尝试订购了一盒蒙顶甘露,仅用了几分钟,就顺畅完成购买流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