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机提灌”的思考与实践

11.05.2015  18: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既是传统农业革故鼎新的路径与手段,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和目标。通过互联网思维、技术成果,以及“互联网+”模式,改造和提升落后的传统农村机电灌溉行业,实现行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十分重要与急迫的任务。 

  一、问题导向——“为什么”需要 

  目前,我省超过4万座农村机电提灌站,装机120万千瓦,有效灌面1600万亩以上。我省农村机电灌溉主要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作用巨大 。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水稻常年需要提水保栽保苗,对四川粮食安全的作用显著。全省较大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等基本配套了相应的机电灌溉设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显著。四川旱情年年发生,如2006年四川特大旱灾和近年川南连续旱情中,机电提灌充分发挥了保生产、解人畜饮水困难的巨大作用。如何维护好、发展好农村机电灌溉能力,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包袱沉重。 我省农村机电提灌设施70%以上是20年前建设的,更新改造的仅20 %左右,带病运行的超过50%,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占10~15%。 提灌设施老化失修,不仅造成设备效率低下、运行成本上升、故障频繁、安全隐患突出,而且导致实际灌面缩减,部分地方出现“灌溉农业”向“雨养农业”的倒退,甚至撂荒弃耕的现象。 

   (三)管护落后。 农村机电灌溉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机制,基本上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代方式,村社集体统一管护,村民分摊部分费用。由于设施设备陈旧,加之农村劳动力短缺,无论是提灌站的运营使用,或者日常防盗、维护等,都出现了人员严重缺失,成本快速攀升,成效明显下降的困境。 

  二、目标引领——“什么样”构建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管护,已经成为农村机电灌溉的现实需要。 

   (一)发展理念。 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虚拟专网、数据库、GIS、无线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构建全方位、大数据、移动互联的四川农村机电灌溉信息化平台体系,实现对全省农村机电灌溉设施及机电灌区的行业互联网管理,并借助“互联网+”模式,实现机电灌区远程智能化化运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农村机电提灌站以“”替“”的无人自动化日常管护。 

   (二)主要内容。 一是建设“数字化”的农村机电灌溉管理平台。包括全省各区域及其辖区每个机电提灌站建设时间、设备状况、功率、水源特征、基础产业、灌溉面积、地理信息等大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全省农村机电灌区信息,以及未来全省机电灌溉域规划设计、技术培训需要的技术模型、基础数据等。二是建设“智能化”的农村机电灌区操作运行平台。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机电提灌站远程网络现场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开启、关闭与正常运行;同时将运行状态监测的状况,以及灌溉流量、耗电量、运行时间,实时反馈到网络数据库留存。三是建设“无人化”的农村机电灌溉日常管护平台。通过视频监控设备或者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图片、或者触摸传感器、手机终端等,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机电提灌站日常管护监控、现场警报与管护人员手机APP同时报警的网络化。如果按照每个站每月200元管护费计算,全省50%机电提灌站实现“无人化”即可每年节省管理费4000万元以上。 

  三、实践探索——“怎么样”推进 

  (一) 全局谋划。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农村机电灌溉信息化建设,必须根置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去谋划,必须根置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中去思考,必须根置于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布规律与利用特征去着力。 

   (二)突破重点。 重点突破全省数据库的建立和6个县、数十个典型机电提灌站信息化的关键环节。目前,四川省机电灌溉管理与服务平台主体框架基本构建,“四川省农村机电灌溉数据平台”及近3万个提灌站的基础信息数据入库、“系统管理和GIS应用培训工作站”、 “演示平台集成”等的建设内容已基本完成,典型机电提灌站网络化管理、智能化运行、自动化管护的示范推广在稳步推进。 

   (三)资源整合。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局部的、单纯的、非开放的农村机电灌溉信息化系统最终没有前途,必须最终实现与全省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防汛抗旱信息系统等等相关专业的嫁接、融合与互联互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