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娃娃去扶贫——记达州市通川区安云乡木龙村"第一书记"蒲政兰

09.05.2016  17:42

  

  2016年5月6日,四川省达州市各个区县发布暴雨黄色预警。6日晚,暴雨如期而至,一直下到第二天中午。蒲政兰看着眼前的这场大雨,心里又爱又恨。这场雨来得及时,村民们可以在雨后的稻田里插秧了。然而,雨水太过猛烈,肯定又有部分村民要受灾了。 

  为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四川省各市级政府选派了11501名优秀干部,到所有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离开繁华的市区,一头扎进了偏远山村,蒲政兰就是这支队伍中的典型代表。

  

   “你一个小娃娃,我们信不信得过你?  

  2015年4月,“精准扶贫”战役在四川省境内全面打响,29岁的蒲政兰主动请缨,带着4个多月的儿子和婆婆到达州市通川区安云乡木龙村当起了“第一书记”。 

  蒲政兰决定到木龙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尽管儿子只出生4个多月,需要照顾,但家里人并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然而在她下乡一个月后,家人的反对变得激烈了很多。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事先把困难预计的太小了”。基本的生活设施、卫生环境得不到保障,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的不利。木龙村“贫困村”的帽子,又亟待她来摘除。 

  好在家人最终选择了支持蒲政兰的工作,她终于可以安心开展扶贫工作。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对于蒲政兰来说,却完全不是这样,上任伊始,她就遇到了村民的质疑和不理解。有人认为她带着孩子吃不了农村的苦,有人认为一个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来扶贫还不成熟。“你一个小娃娃,我们信不信得过你?”这是当时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面对这样的质疑,蒲政兰决定通过工作来证明自己。 

  为迅速掌握一手详细真实的数据资料,蒲政兰在驻村的第一个23天里,走访了779户村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儿子不能没人照顾,她就背着儿子四处走访。每天晚上,她一边忍受着脚上血泡的疼痛,一边整理出了20000余字的调查报告,撰写了民情日记20余篇,建立了161份民情记录卡。 

  为帮助木龙村村民摆脱贫困,上任不久的蒲政兰回到自己的“娘家”——达州市通川区工商局,筹集了10万块钱,买了16000株青翠李树苗,发放给村民种植,同时邀请技术专家到村里做指导工作。说到这10万块钱,蒲政兰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同事都跟她开玩笑说:“工商局的沙发都快被你坐破喽。” 

  然而青翠李得两三年以后才能产生效益,这三年村民们拿什么脱贫?于是,蒲政兰请专家指导村民,在种植了青翠李的地里套种200亩的地膜土豆,这些地膜土豆马上就要上市了,村民们看着长势喜人的土豆,心里都乐开了花。 

  丰收的喜悦减轻了村民生活的压力,但蒲政兰却一点儿也不敢松懈。怎样把这些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方面考察、学习后,她在当地成立了“达州市通川区木龙村果蔬专业合作社”,由村支部直接领导,帮助村民打通销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村名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口中的“小娃娃”竟然这么有能耐,办成了这么多的大事,每一件都能给他们带来切实利益。 

   “你是‘第一书记’,我们不找你找谁!” 

  蒲政兰的付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工作更好开展了,这让她欣慰不少,然而新的难题又摆在了她面前:如今,村民事无巨细都会找她解决,甚至一些不归她管辖的工作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她。“你是‘第一书记’,我们不找你找谁!”,村民就是这么想的。 

  村里有个孩子叫王作华,他的父母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生了他,于是落户就成了最大的难题。后来,王作华的亲人找到了蒲政兰,恳请她帮忙解决。尽管这个工作不归她管辖,尽管扶贫工作已经让她心力交瘁,但了解完具体情况后,她还是毅然决定,帮助这个孩子解决户口问题。为此,蒲政兰前后跑了十几趟,历经一个多月,孩子的户口本终于办了下来。拿到户口本,孩子亲人的双手是颤抖的,蒲政兰的心是暖的。 

  村民的问题蒲政兰都会尽力解决,然而,她也会遇到一些无理的要求。每到这时候,蒲政兰都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打消村民心中的疑问。同时,她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政策学习,发动党员给村民普及制度、政策。 

  村民事无巨细地找蒲政兰解决问题,正体现出了她超强的工作能力,以及村民对她的依赖。正是这份依赖,鞭策着蒲政兰不断改善木龙村的经济面貌。 

   我们条件有限,成绩还不突出,但我们从没停下前进的脚步。” 

  儿子长大点儿后,被接回了城里。常年驻扎乡村的蒲政兰,缺乏对儿子的陪伴,这成为她心中最大的遗憾。然而,没有让木龙村摘掉“贫穷”的帽子,她就不会离开“第一书记”的岗位。她说:“我只是‘第一书记’这支庞大队伍的一员,我们条件有限,成绩还不突出,但我们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扶贫先扶智”,蒲政兰发现木龙村小学3个年级、17名学生只有1间教室,黑板破裂,课桌残缺,窗户漏风,现状实在让人揪心。于是,她积极向爱心企业求助,筹集了2万多捐款,用于硬化操场、更换课桌、购买校服、添置学习用具。曾是教师的蒲政兰,每周五雷打不动地到学校给孩子上半天课,孩子们都亲切第称呼她“妈妈老师”。 

  脱贫工作就是要完成“一路二水三产业”,蒲政兰积极完善木龙村基础设施建设,铺就了一条2.3公里的公路,将木龙村与外界真正联系了起来。同时,修建水渠,解决了村民饮水、灌溉难题。村民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大力发展农产品种植、家禽养殖,2015年人均收入增加了1000元,2016年地膜土豆的上市,将给村民带来更多收入,收入增加有望突破2000元。2017年,栽种的16000株青翠李又将使木龙村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虽然木龙村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脱贫标准,但蒲政兰有信心,在2016年完成全部脱贫任务。 

  蒲政兰期盼着木龙村脱贫的那一天,她甚至能够看到那一天的自己,骄傲地走进家门,怀抱着儿子,幸福地入睡。 

  记者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