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视台:于代松教授分享和解读“成都人才36条”

07.03.2017  01:02

近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即《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也被称为“成都人才36条”,是继2016年“成都人才新政十条”之后,全市出台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才纲领性文件。

2月26日,成都电视台“成视一周评”栏目邀请了我校经济学院于代松教授,就“成都人才36条”有哪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举措以及会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生哪些积极的作用进行了分享和解读。

于教授具体从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大意义、“人才36条”和2016年的“人才新政十条”有何区别、人才新政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何积极作用、“三张清单”划定政府责任和权力边界是基于什么考虑、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对鼓励科技创新有何作用五个方面作了分享和解读。

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大意义?于代松指出:一个地方政府能够持续两到三年时间围绕一个中心工作,以比较高起点的气度,以一种标识性的某年的“一号文件”的形式来主推一项工作,说明成都市在过去依靠经济体量和规模的发展走到一定阶段之后,充分意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背后的、更为关键的要素支撑,就是人才要素支撑。当然过去成都也充分尝到了人才推动成都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甜头,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人才在振兴像成都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当中巨大的基础支撑作用。尤其是我们可以有效地预见到依赖持续多年的人才领先的城市发展核心政策战略,将会迎来成都未来一系列以高强度人才支撑下的高附加值的一系列产业在成都建设的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人才36条”与之前“人才新政十条”的区别是什么?于代松表示:2016年的“人才新政十条”相较而言比较注重人才的引进、使用以及市场的流通方面,因此这“十条”非常有针对性地在短期内,确实为成都市引进各领域的优质人才起到了及时的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毕竟那只是某个局部的动作,所以今年在“人才新政十条”之后,成都市委市政府及时地把关于人才的相关政策系统化、体系化、全面化。通过“人才36条”,一方面是“人才新政十条”的细化和具体化,让相关部门、相关单位以及相关人员可以细致地看到成都市在人才方面的走向;另一方面,又打通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育、人才服务等多领域、多部门、多层次的相互联动和相互有效支撑。因此,“人才36条”不仅是对“人才新政十条”的细化和完善,更是在“人才新政十条”基础上的体系化。

就“人才36条”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何积极作用,于代松指出:城市从本质上说是人的城市,真正的大城市,它的活力来自于居住在城市里面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各种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他们是一个城市科技的原动力、产业的推动力和人群的吸附力。所以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最终要落足到一大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优秀人才能够持续地关注成都、入住成都、生活在成都、发力于成都,和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共荣共促。所以,成都的“人才36条”将在人才以及人才背后,对未来将引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推动的众多产业的开花、生根、结果,将会在众多的方面形成一个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全面体系作用。

关于“人才36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人才管理服务的“三张清单”,明确提出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于代松指出:在我们国家的人才管理上,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是成都首次提出,这“三张清单”是政府在人才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通过清单形式,具体明了清晰地告知社会各界,尤其是告知已经到成都的人才和在路上的人才和未来关注成都可能考虑要来成都的人才,你们以后到了成都,你可以去找政府,政府能办得到。因此,清单的形式就非常具体、清晰、细致、简明扼要。清单既是一种政府的责任,也划定了政府的权力边界,同时也给相关的人才群体和机构单位描述清楚了政府可以或是必须提供的服务,所以说多方面的关系就比较清晰地界定,这非常好。

就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对鼓励科技创新有何作用?于代松指出:一方面,“人才36条”把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的权属,作了一定程度的界定,科技成果的权属一旦清楚,相关的所有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力,一旦这些权力跟市场对接可能就有巨大的收益,就能调动相关人员把这些成果投向市场,寻找合作单位,把它们作为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动力,这将为成都未来高科技的发展注入科技的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收益上的政策界定,清晰地界定科技人员和所属单位的未来收益,分享更多的收益直接交给科技成果的发明人,让他们直接放手自己的科技成果,让它进入市场,及时地变成相关的产业动力。



编审:王蜀苏

作者:张雪萍 吴伊灿  来源: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