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转型:成华靠什么赶超

17.02.2014  11:36

——一个老工业城区的转型发展实践
  2月7日,节后上班第一天,成都市成华区各街道、部门“一把手”齐聚,目标很一致:就成华转型升级如何深入推进再细化。紧接着,各部门、街道连夜成立40个项目推进协调小组,435个项目也逐一明细到各责任人,“北改项目年”集结号下的成华正快步跨越赶超。
  正处于激烈变革发展中的老工业中心城区成华,不仅发展态势让人惊叹,发展速度和质量也让人刮目相看——
  告别多年发展滞后的历史,成华区2013年GDP增幅、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增幅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跑成都市主城区;刷新“东郊”老旧落后城市记忆,建设路商圈跻身“百亿商圈”,开建第一所三甲医院,引入“石室系”,公办高中高考本科硬上线率全市第一……
    成华区靠什么后发赶超?从“东调”到“北改”,在“二次转型”中按照“五个转型升级”方向,成华区触摸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社会转轨的“一升两转”路径和未来。
工业基地转型支点:
“腾笼更要换笼”
  2001年,随着成都“东调”战略的实施,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成华区开始“腾笼换鸟”。
  高压走廊、铁路专用线将城市空间“切割”得七零八落,“工厂生活区”穿插形成无数断头路,各类专业市场限制了城市功能提升,医疗教育等配套长期跟不上……“老工业基地+大农村”的城市空间格局,让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迈得沉重。
  曾有一家500强企业来成华投资城市综合体,看到选定区域周边全是奔跑的大货车,撤资了。
  “腾笼不换笼,咋能引来‘好鸟’?”在成华区区委书记刘玉泉看来,从生产为主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向宜业宜居为主的现代化城区转型,是产业升级的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成华人后发赶超的激情,在成都市“北改”战略中引爆。
  2013年,成华区共实施“北改”项目206个,完成投资260亿元,实施项目数、完成投资额、拆迁面积、开工面积均占全市一半以上,成为“北改”主战场。
  变工业基地“过道经济”为“枢纽经济”。近两年,成华区交通投入超过之前10年的总和。2013年,该区投入39.3亿元,启动道路建设23条,竣工18条。
  依托成都东客站,打造新客站城际商旅城,积极面向世界500强招商,建设龙潭总部经济城;先后关闭驷马桥水果批发市场、512建材市场等9大市场,有序引导2600余户商家向彭州、青白江等二三圈层搬迁……
  在昭觉寺片区,将通过沙河水绿走廊等景观通道,与新绿水碾沙河公园、升仙湖融为一体,形成北城区域新中心,全新的城市形态呼之欲出。
  在城东,成华引进全区首个三甲医院市二医院龙潭医院项目,投入9000万元实施10个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新建40多所优质学校,相当于其他中心城区新建学校的总和;新建3个公园,其中包括占地370亩的全市最大的市民公园。“换笼”后的成华开始显现投资吸引力:2013年新登记公司制企业5300户、增长84%,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850户、增长209%,增幅居成都市五城区第一,新兴房地产业上市土地量、开工及竣工商业面积均居五城区之首。
  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依托工业基地差异化转型
  龙潭新城中央商业区上古天地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建,建成后将结束“龙潭无商业”的历史,也将成为龙潭总部经济城的配套设施。2月14日,记者在该项目施工建设现场看到,在数百名工人的加紧施工中,这一集国际品牌超市、卖场、影院、娱乐餐饮、酒店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体正呼之欲出。
  将龙潭总部经济城、龙潭场镇、北湖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三位一体进行规划和整体建设,是成华“退二不去二”、“强三优二”产业发展战略的缩影,也是成华依托工业基地差异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由“传统工业物流集散地”向“现代服务业汇集地”升级,成华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差异化布局,工业基地和总部经济、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有机融合,划分了六大产业功能区,实施产城一体战略。
  正是看中这样的创新发展思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数据显示,成都40多个自改项目中,成华区占37个。近两年来,该区累计引进社会资金300多亿元,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48个。
  目前,建设路商圈成功跻身“百亿商圈”;文化创意、都市旅游业提档升级,“东郊记忆”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作为成渝、成绵、成南三条高速公路和川陕公路的起始点及新客站等城际交通重要枢纽所在地,区位优势让成华作为成都对接多个地市州的桥头堡。2013年,成华区新引进中国二重等总部企业232家,猛追湾总部集群年产值达1008亿元。规划中的新成华大道,将成为成都唯一一个以时尚消费、咨询策划、研发设计为延伸的城市空间和产业特点明晰的“中央创意大道”。
  产业重构中,一个全域城市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新成华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