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二次污染 自来水“最后一公里”安全不容忽视

24.03.2014  14:22

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 从水厂出来的干净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时却发黄发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来水遭到“二次污染”。业内人士表示,若要喝上放心水,自来水“最后一公里”的安全不容忽视。

从水厂到水龙头需经两道“安全关

记者近日在兰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采访了解到,自来水从水厂进入千家万户,首先需要经过长距离的供水管网输送,抵达居民小区后通常还需进行“二次供水”,这是自来水在“最后一公里”所要流经的两道“安全关”,任何一关失守,都会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

第一道“安全关”是供水管网。今年3月10日,中科院兰州分院科苑小区一区2号楼自来水管因锈蚀而爆裂,迄今全楼仍然停水。记者最近看到一根从2号楼地沟中挖出来的水管,只见这根如同手臂一样粗的水管内壁上结着厚厚的铁锈和水垢,中间只剩一个手指粗细的圆孔。住户马江说:“这些年家中自来水常有杂质,如今才发现原来是水管脏得不像样子,用这样的水管送水怎能让人放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一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多处于寿命的临界点,部分城市的老城区管网超期运行。不少老城区的自来水管网是铸铁材质,长时间使用后,内壁容易锈蚀、结垢、脱落,导致住户家中的自来水发黄发浑。

水箱、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设施是第二道“安全关”。据了解,由于供水管网压力所限,高层建筑大都需要二次供水,即先把自来水贮存在水箱或蓄水池中,然后用泵打到住户家中。随着高层建筑快速增多,二次供水也就成为我国城市主要的供水方式。

然而,水箱和蓄水池容易滋生青苔和微生物,密闭不严也会进入灰尘,不及时清洗消毒,就会变成自来水的一大污染源,轻则造成箱底池底泥沙堆积,重则各种垃圾杂物进箱入池。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赵飞虹说,经调查发现,由于管理不善及长期未清洗,一些城市小区二次供水的生活用水水箱安全状况堪忧,有的甚至有动物尸体。

三无”小区成水箱清洗工作“死角

业内人士介绍,现实中,由供水管网造成的自来水“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很小,“二次污染”主要发生在二次供水过程中。水箱、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设施必须定期清洗消毒,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污染隐患。

根据我国《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规定,二次供水设施每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洗、消毒。但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城市并未完全落实这一规定,尤其是城市中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人防设施的“三无”居民小区,成为二次供水设施清洗工作“死角”。

据了解,目前兰州“三无”小区有上百家,其中不少二次供水设施已经陈旧破损。兰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环境卫生监督科科长许琴说,随着人们对自来水安全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兰州绝大部分二次供水单位都开始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卫生监督部门可以依规对不及时清洗的单位处以罚款,但这一规定对“三无”小区不起作用,因为找不到责任主体,也落实不了清洗费用。

一些在设计上存在“硬伤”的老旧建筑,也给清洗工作带来困难。许多老旧建筑的水箱和蓄水池的设计、选址不合理,有的水箱几乎挨着屋顶,根本无法进入箱内进行清洗作业;个别小区的蓄水池与化粪池间距不足1米;有的屋顶水箱露天放置,居民在水箱周围放养鸽子。这些“先天不足”的设施已经投用,后续改造十分困难,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还会给居民日常饮水带来很大影响。

此外,卫生监督力量薄弱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像兰州市卫生监督所直接监督着200多家二次供水单位,而专职监督员只有两人。

防治“二次污染”要“软硬兼施

业内人士认为,防治自来水“最后一公里”产生的“二次污染”,既要从硬件上改善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又要从软件上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一些城市已着手更换自来水管道的材质。今年,上海启动了中心城区新一轮“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力争2014年度实施2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改造计划,“重头戏”是更换老化的供水管道;杭州正在配合市政建设进行改造,把原来的铸铁管、水泥管更换为更耐腐蚀的球墨铸铁管。

还有许多城市在软件方面下功夫。据了解,兰州正在制定针对“三无”小区二次供水清洗消毒问题的解决方案;北京将鼓励和引导产权人把二次供水设施移交或委托供水企业进行运营维护,实行专业化管理;上海水务部门表示,将理顺管理,实现饮用水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一体化”管理制度。

专家建议,卫生、房管、城建等部门应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共享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建造等信息,才能从源头上使二次供水设施符合卫生要求。我国应出台关于二次供水管理的法规,对供水设施的建设标准、维护办法、消毒周期、消毒程序和检测标准等作详细规定。(采写记者:王衡、商意盈、李荣、关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