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个村庄每人都姓王 除夕公祠祭祖代代相传

12.12.2013  11:47

在百家姓中王姓是个大姓,而在高淳区桠溪东坝一带,竟然有二十四个村庄,每个人都姓王,而且都是同宗同源,统称刘埠王家。每逢除夕,王姓后裔都有公祠祭祖的习俗,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已无法考证究竟延续了多少年。

二十四村人人姓王

桠溪镇自然村村长王普选告诉金陵晚报记者,刘埠王家本是琅琊江左王氏一脉,王导公后官桥王氏一支。里居建业,是宋时抗金名将王琪家族后裔,由临沂到南京到广德再到溧水(今高淳)境内。

始祖礼七公王青在元朝至元年间(1283年前后)自安徽广德阳屯村携三子避难,经宜兴再到高淳刘家埠,靠帮人箍桶谋生。据说是因为始祖王青口渴,就用只吃饭的碗下塘舀水喝,不想碗一下掉进了水塘里,只看的到,就是拿不到,因为水太深,王青只得把饭碗留在水塘里。自此始祖王青就定居祖家里,世世代代子孙繁衍,那个掉碗的水塘也被命名为碗塘。

王普选说,刘埠王姓自到高淳七百多年来,名人辈出。字辈排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旁字辈五世一转,已传二十九世。现今高淳刘埠王姓村落主要在原松溪河两边,基本上是王姓集中聚居,几乎所有村民都是清一色的刘埠王姓。根据1922年的续修桐川王氏宗谱资料来看,仅现在桠溪一带的高淳刘埠王居住村就有祖家里、鲁村、大庄里、下新(辛)村、桃园冈、新桥、后宅里、檀坫、湾里、汤村、魏家庄、李家庄、陈家庄、上兴村、汤桥、朱家庄、当沟里、泗庄里、山嘴上、官庄三村、严家桥、桐川二十四个自然村。合称为高淳刘埠二十四村。

祠堂曾有辉煌历史

昨天上午,金陵晚报记者在桠溪镇自然村看到一幢写有“王氏甲三公祠”牌匾的建筑,王普选告诉金陵晚报记者,所谓公祠是村里代代相传祭祖的地方,也是村里的评事之地,二十四村公祠摆放的是同一始祖的牌位,这个牌位在二十四村轮流来回,当始祖牌位接到哪个村,每逢除夕这天,每个村派出10多名德高望重的代表敲锣打鼓到这里祭祖,到了第二年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天,轮到的另一个村子的王家人到这里来隆重接回,这样的方式王姓后裔代代相传也不知传了多少年。

根据王姓宗族老人的所述,王家最大的祠堂是大庄大祠堂,有前后四进,因火灾已经被焚毁。原有一价值连城的窝铜香炉,是皇帝御赐王姓帝师宗祠的宝物,族谱也原有记载。因为族谱在破四旧时被付之一炬,有人趁火打劫,连窝铜香炉也由此消失了。但根据现今保留比较好的汤村部分村前后三进的宗祠来看,足见当年大宗祠之辉煌。

或曾出“两代帝师

王普选告诉金陵晚报记者,高淳刘埠王家明清两朝之才人辈出,还出过“两代帝师”。

从现有仅存的部分宗谱资料来看,费数百金修祖家村前龙桥的王承德,善人仁士王汝森、王材鋑、王承令等均在谱有名;留下“一缕淡云花市幕,三更明月酒家楼”名句的王锡堂、参加光绪高淳县志编写的王克明(字松溪)、王汝本等文化名人都是王家本支。名士王锡襟以及王锡襟的孙子进士王杰等名人也是历历在目。

王普选说,王杰是康熙年间的进士,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山西平遥县令,在刘埠二十四村,有关他的传说很多,当地的老人至今还很肯定地告诉金陵晚报记者,王杰出生时天有异象,红了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