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水道行]不求大而全 甘当二传手 南京港主动放弃“国际”牌子的背后

08.05.2014  09:25

 

龙潭港全景图   □四川日报记者 梁现瑞李欣忆 抵达南京那天,正值“五一”假期。数以万计的游客蜂拥而至,在十里秦淮的桨声灯影里,感受六朝古都的风情。 南京港却是另外的境况:前有镇江港、泰州港、张家港“群狼环伺”,后有芜申运河“虎口夺食”,四面强敌之下,曾经的江苏第一港的日子不轻松。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前不久,南京港将此前“长江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二字悄然拿掉,改为低调的“长江航运物流中心”。主动降格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奇怪的举动: 邻居纷纷求上位,南京悄悄降身段 南京市郑和路,位于市区最北端,与长江近在咫尺。5月4日上午,我们来到位于这条街上的下关滨江商务区,那里还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街道边上的施工公告显示,这里正在建设一个名叫“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中心”的项目。 根据南京市规划局提供的数据,项目仅一期用地就达3.5万平方米,投资33亿元,未来,该区域将成为国内航运物流总部中心、口岸综合服务中心、航运交易中心、航运人才交流中心和产业研发中心。 墙上的字迹依然清晰,但对外宣传的基调已经变化。5月5日,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周一鸣的表述中,上述“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中心”中的“国际”二字已经悄然不在,只剩下长江航运物流中心。 反观南京的低调,最近几年,周边的一些城市纷纷还在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费尽心力。南京的特立独行,究竟是为什么? 复杂的动因: 主动作为,还是迫不得已 为啥不唱‘国际歌’了?”采访中,记者向南京港集团投资管理部部长施飞抛出问题。 施飞没有正面回答,但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南京港不定位于“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很大程度是因为获批的希望渺茫。“上海已经是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了,再批南京,几乎没有可能。” 不仅是外部形势所迫,也是自身发展使然。离开下关滨江商务区,我们来到惠宁散货码头。南京惠宁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明亮带我们到码头四处转转,“我们货物99%都是运进来的各种原料,运出去的货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业务单一,但因为专注内贸,今年1—4月,码头吞吐量与去年比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施飞说,去年南京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63万标箱,外贸业务占比仅10%。 与其追求华而不实的国际形象,还不如低头做好内贸,正是基于此,南京索性自己拿掉了“国际”二字,这反映出发展理念之变:不求大而全,甘愿当配角。 未来的变数: 国际梦会否卷土重来 十二五”期间,交通部将投资300多亿元,将南京长江大桥以下300多公里长的深水航道由目前的10.8米提升至12.5米。1.7米的空间,将让南京港及下游港口全部从内河港升级为海港。 施飞透露说,预计2015年,深水航道改造可以完成。 南京港面临一次重大抉择—— 江苏港口竞争激烈。长江流域10个亿吨大港中,江苏占7个,且区位条件都非常好。 安徽货物可能绕行。芜申运河即将开通,安徽货物将不用通过南京,直达上海。 在深水航道可江海联运的重大机遇面前,南京港是继续对接上海港,做好长江中上游及南京周边地区的“中转站”,还是发展近海远洋业务,在内忧外患中突围? 做好这道选择题,比拿掉“国际”二字还难。 在长江是这艘江海直达巨轮上,尽管南京港委身现实想当好大副,但并不代表它没有当船长的野心。 延伸 南京港的三个告别 告别国际化,只是南京港近来三个告别中的一个。 第二个告别,是向重化工挥刀。目前,重化工产业已经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南京决定用8—10年时间,将位于江北的化工四大家族全部搬离,还城市一片蓝天。 第三个告别,是告别城市。5月4日那天,采访结束已是中午。南京港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施月亮再三留我们在食堂吃饭,“下个月就要搬迁,一定要在这儿吃顿饭留个纪念。”南京港集团在南京有8个港区,200多个码头,大部分位于南京城区。长期以来,给城市环境和交通带来极大压力。2012年开始,南京提出要建设58公里的滨江风光带。在此背景下,南京港集团在城区的绝大部分码头都将搬迁,退港出城,还岸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