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了“国贫”帽 才能奔小康——苍溪县脱贫攻坚见闻
苍溪县是上个世纪国家“八七”攻坚(1986年)中被国务院列为的定点扶贫县。30年过去,该县仍顶着“国贫县”帽子。如今,在广元市“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号角声中,该县将如何摘掉“国贫”帽子?麦收季节,记者走进苍溪。
“环境变了,还戴着‘贫困户’帽子不光彩。”
5月18日,雨过天晴。来到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现代农业园区里,村民有的在地里收麦子,有的在收割油菜,还有的在整田准备插秧。在8组,69岁的熊正木老两口正在院坝里打油菜。他说:“以前,我家贫困,生活和收入就靠一点粮食和两头猪,出门就是泥。自从我们这里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后,环境改变了,柏油路进村入户,土地是集约生产。我的两个儿子媳妇都在宁波打工,年收入也不错。他们都各自修了一幢新楼房。今年油菜不算好,但也能产70多公斤菜油自己吃。”
他还说:“现在好啊,出门不沾泥,空气好人也爽快。我们村没一户人想到外地买房,因为这里环境确实好,大家认为,都啥年代了,还戴着‘贫困户’帽子,不光彩。”
据了解,近年来,苍溪县充分整合涉农资金,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4个,集中连片发展红心猕猴桃、苍溪梨、优质粮油和畜禽养殖,形成大基地、大产业,有效带动精准扶贫,实现产业帮扶贫困村200多个、贫困户31000多户,产业基地贫困村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头上的‘贫困’帽子,自己也要主动摘。”
时值中午,来到五龙镇玉顶村一组,从田里插秧回来的熊正福一脸轻松。“我家4口人,以前是由于我夫妻俩常年多病致贫的,在县、乡干部的帮扶和自己努力下,去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被县上验收为脱贫户了。如果国家再扶持一下,让我巩固提高,奔小康就没问题。”
交谈中,他多次说,当贫困户不光彩。要脱贫,除了国家扶持,还要自力更生,头上的“贫困”帽子,自己也要主动摘。
“我2014年种了3亩猕猴桃养了几十只鸡,猕猴桃去年开始挂果,加上儿子在外打工和我平时打工收入,因此脱了贫。今年,我还要再养50只鸡,把旁边的地整理出来种果树。虽然今年盛产的猕猴桃得了花腐病,就是打折下来,也能收入上万元。”
据了解,正是因为玉顶村人的勤劳主动,去年已整村脱贫。
走进白鹤乡白鹤村一组,61岁的谢庭锦也有同感:“我要不是前几年两口子的大病,根本就不会是贫困户。病治好后,我努力找挣钱门路,加上副乡长白杨对口帮扶我。去年我家打工、养肥猪和养鸡养鸭,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一举脱了贫。今年,我又在山坪塘养了600尾鱼,年底人平能达到7000元呢!”
白鹤乡党委书记周胜华认为:“像谢庭锦一样主动脱贫摘帽的,与在全乡提出‘勤劳改变命运,脱贫全靠自己!’的广泛宣传发动有关。”
“三驾马车”拉动,不再为摘“国贫”帽子而纠结
“摘掉‘国贫’帽,才能奔小康。我县2014年精准识别出贫困户30933户95371人。到2015年底,通过三轮回头看活动,已脱贫10930户34069人。目前,未脱贫建卡贫困人口为19518户61756人。按照每年脱贫一批,巩固提高一批的进度计算,加上我们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创新的脱贫攻坚办法措施,2018年全县摘掉‘国贫’帽子没问题。”县委书记张寿于在广元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誓师大会上表态发言时说。
已退休的县扶贫移民办原副主任陈绍明证实了张寿于的底气:“县上目前已经形成了‘三驾马车’强势拉动脱贫攻坚的格局。一是精准扶贫,缩小发展差距,解决6万多人绝对贫困的问题。二是通过‘七到村八到户,加大区域发展力度,解决政策兜底‘五个一批’的相对贫困问题。三是全域园区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快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奔小康目标。”
“现在脱贫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资金和干部作风监管透明,大家对摘不摘得了‘国贫’帽子,都不纠结了。”
正在督导五龙镇三会农业园区建设的县长杨祖斌讲道:“今年,我们创新解决脱贫攻坚的资金问题,采取了‘债贷结合’的办法,通过从农发行贷款、项目收益债券、统筹行业资金等方式,硬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亿元。‘债贷结合’落实专项资金26亿元,着力解决了‘钱从何处来’的问题。”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层层立下军令状;把基层一线作为主战场,集中集聚优势兵力,不脱贫不脱钩、不打胜仗不收兵;把六个精准作为主攻方向,确保一个都不落下;把机制创新作为重要动力,狠下决心破解难题;把明察暗访作为刹手锏,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苍溪,正在努力摘掉“国贫”帽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阔步前行。
匡怡蒙 记者徐凯 陈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