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乳企考试不过关说明了啥
□ 胡立彪
被称为婴幼儿奶粉行业“最严新规”的换证审核工作于上月底结束了。据悉,目前国内127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中,只有45家拿到通行证。尚未获得新生产许可证的乳制品企业将无法继续生产销售婴幼儿奶粉。
简单地说,这次换证审核,就是一次技术考试。考试的重点放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生产设备设施、检验检测能力、人员素质条件、环境控制和自主研发等方面。许多占分项,考的都是硬件。这是没办法的事,不行就是不行。所以,就是那些实力已经够强的乳企,为了拿分,也临时加大了投入。比如飞鹤,为了6个工厂的GMP(良好操作规范)认证以及增加检测设备,花费了上亿元。
考试不过关的那2/3的企业,败就败在了技术上。事实上,有些企业根本就没进考场,直接弃考了。为什么?因为它们知道,考也白搭,自己没那个技术。按照考试规则要求(即2013年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企业应当具备自建自控奶源,这一条就挡住不少乳企。“自建自控奶源”主要不是考企业有没有实力建奶牛场,而是考企业是不是采用更先进、更安全工艺生产奶粉。
奶粉生产主要分为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湿法工艺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其工艺比较复杂,需要的设备较多,这种工艺是在鲜奶的基础上经过密闭的杀毒、喷蒸等过程加工的,能够保证奶粉的安全营养,产品均一性好,理化指标稳定。而企业没有自己的奶源,或者乳企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便购买价格便宜的大包粉,再将生产配方奶粉的所有原料按比例进行“掺和”,形成所谓“干法工艺”。世界上普遍采用湿法工艺生产奶粉,干法工艺算是中国特色,干法生产会导致奶粉配方不均匀或二次污染,从而埋下安全隐患。著名的“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事件中,查出的假冒伪劣奶粉基本上是使用干法工艺。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工人们在车间里“掺和”奶粉时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所谓“干法工艺”其实根本称不上工艺,更谈不上技术,而此前竟有那么多企业在采用这种原始的方法生产奶粉,可以想见中国乳业整体上是多么落后了。事实上,就算通过了考试的那些企业,若与国外乳业巨头比拼技术,仍然差得很远,可以说只有跟在人家后头“吃尘”的份儿。
数据显示,国际排名前20位的乳企如今已悉数进入中国,外资品牌占据中国中高端奶粉70%以上,而这一比率逐年上升。比市场被蚕食更可怕的是,中国乳业的上游原料等资源基本上都掌握在外资手中。比如,乳清粉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要原料,其大概占据成本的一半,但就是这一重要原料此前都来自于进口。婴幼儿乳粉中诸如营养素、蛋白、结构化脂肪等核心配方,也严重依赖荷兰、丹麦等国生产商。更离谱的是,奶牛和饲料也依赖进口。虽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种牛进口国,但是仍然不能解决奶荒问题。中国没有高蛋白苜蓿(一种高蛋白植物)的供应,而这正是高产乳量的奶牛所需的饲料。在中国奶牛喂养需求的刺激下,美国苜蓿价格从2011年开始翻了一倍。
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拥有增长最快的乳制品市场、最广泛的渠道,但在上游牧场管理、奶牛养殖、饲料、产品研发技术等核心环节上,中国乳企跟国外乳企的差距,若要加上一个时间限定,那至少是20年。
只有看到了差距,才有迎头赶上的动力。现在国家层面制定这样那样的政策,对企业严格考试,实质上是在给企业往前赶进行外部施压。然而,中国乳业要真正赶上去,还得靠中国企业自己努力。现在伊利、蒙牛、光明等乳企走海外合作模式,已初见成效,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乳品企业将加快与外资合作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中外乳品市场的融合。这表明中国乳企已经觉醒并开始行动了,但必须要保持清醒的是,拉近中国乳业与国际乳业的距离,核心技术永远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