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键词丨从总书记的贺信,读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2.07.2022  12:00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彰显了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担当。

  目前,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

  历史文化遗产,凝聚着传统智慧,记录着人类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

  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显著的特征在于——诞生在过去,至今仍在使用,并且是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经济来源。

  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认定我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习近平总书记引述《吕氏春秋》一书指出,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

  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用地养地结合,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农业文化遗产生动阐释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古老智慧泽被当下,启迪未来。

  今年7月17日至19日,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举行。

  大会举行期间,多国农业部长、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走进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详细了解稻鱼共生系统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结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新路径,农业文化遗产正展现出新的活力。

  青田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创造出“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截至2022年6月,青田稻田养鱼产业面积已达8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到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从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到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正在“”起来,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记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也启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启动实施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认定工作,推动农遗事业迈上新台阶。

  “我们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绿色家园。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勇于担当、同心协力,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功能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形态农业文化遗产交流互鉴,携手构建世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的美好未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

△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耕耘收获,四季更迭,古今辉映。农业文化遗产,见证着人类的古老智慧,也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总监制丨钱蔚 王姗姗

  监制丨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杨彩云

责任编辑:王树淼 SN242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传承历史文脉 习近平这些话语重心长
  联播+“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News.Sina.com.Cn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习近平心系文化遗产保护
   |绘学习|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New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