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对这里,总书记有“一个情结”
原标题: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对这里,总书记有“一个情结”
编者按: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成长在陕北黄土高坡,“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他的血脉。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就一直关注当地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老区的挂念一如既往,他频频踏上红色土地,看望慰问老区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讲述红色故事,展现老区的发展与变迁。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首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山西宣告成立,11天后,晋察冀军区机关迁往阜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奋勇挺进华北抗日前线。随后,在聂荣臻、彭真等同志领导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应运而生。这是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河北阜平县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前的雕像,生动呈现了晋察冀边区军民万众一心、英勇抗战的历史。当时人口不足9万的阜平,养活了9万多名革命战士,有2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多人牺牲。
八百里太行深处,镌刻着光辉的红色记忆,却也曾被贫困深深困囿。
1942年,聂荣臻元帅在阜平战斗生活的时候,曾专门签发过一道《树叶训令》,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与民争“食”。阜平当时之贫,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得知阜平百姓依然贫苦,聂荣臻元帅曾流着泪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时听说了这件事,深受感动,从此便记住了聂帅这句话。
2012年12月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仅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踏雪专程来到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第二次地方考察,也是他第一次探访贫困地区。
往来奔波700多公里,20多个小时,总书记走访了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两个贫困村庄,召开了两场座谈会。
“我脑子里对阜平有很深的印象,从小就有印象,这是我对阜平革命老区的一个情结。”考察中总书记深情讲道。
总书记上的小学——北京八一小学,前身就是设在阜平县城南庄的荣臻小学,后来该校从阜平迁到北京。
考察中,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总书记心情沉重。“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他和大家详细探讨脱贫思路,并就当地资源禀赋作了深入分析,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他说:“我们对脱贫攻坚特别是老区脱贫致富,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
9年的努力奋斗,实实在在改变了阜平老区百姓的生活。
从2012年开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指示,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阜平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生态旅游等为主导的六大扶贫产业体系,实现了全县贫困村产业全覆盖。
这些产业也成为支撑阜平稳定脱贫的基础。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30元。
如今走进骆驼湾村,道路两旁、农家院里、大戏台上红灯笼高高悬挂,顾家台村箱包工厂里机声隆隆,食用菌大棚里一派繁忙,特色民居内外欢声笑语……
“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骆驼湾村口新立起的8个鲜亮大字,述说着老区人民的感恩与喜悦,传递着他们对未来更好生活的憧憬。
责任编辑:胡越 SN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