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超级版”让“孤岛村”重获新生

10.10.2014  09:53

  绵延5公里的500亩万寿湖波光粼粼,沿湖边桃花簇拥的观光路步行,湖内淡雅高洁的荷花与游艇、水球演绎动静之美。远望,层峦叠障的林海下,错落有致的12口鱼塘内溪水潺潺,葡萄、油牡丹、蓝莓、猕猴桃等园区星罗棋布,星级农家乐、渔家风情掩映在桃林、楠竹林中……9月28日,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万寿湖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现场,村支书王学伟勾勒出一幅乡村旅游“超级版”蓝图。

 

  何为“超级版”?——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五年内总投入3.05亿元,建成集生态水产、畜禽养殖,特优水果种植,养生、水上休闲娱乐一体,兼具公益性、经营性的综合乡村旅游度假观光综合体,成为“巴中乡村旅游第一村”。

  万寿村有如此大的建设,可谁想到,它还是一个贫困树。

  万寿村位于恩阳区西南部,西南两面紧临仪陇县,有水田780亩、旱地376亩,林地1380亩。该村属2014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建卡贫困户91户338人,贫困发生率19.6%。2013年末人均纯收入4510元,仅为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68%。

 

  过去,因为出村只有一条年久失修的路,运进、运出成了难题,村里三分二土地撂荒,无产业可谈。要命的是,很多人得病后,要么没钱医治,要么只能用担架运送8小时到达镇里救治。

  万寿村成了外村人眼中的“孤岛村”。

  变化,始于该村引进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今年年初,在西安打拼20多年,8位资产上千万、过亿元的家乡人士给观音井镇透露:想以村子上游小Ⅱ型的万寿水库为源头,做好“”文章,依托村子紧临成巴高速观音庵出口的交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进而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

得知信息后,观音井镇抓住机遇、主动对接,先后衔接有关设计单位、科研所,帮助他们做规划、理清产业发展方向。同时,恩阳区领导多次踏勘、调研,观音井镇成立10人协调小组,组织召开五次群众大会,分别以宣讲政策、问答解惑、商讨标准、签订合同、资金兑现等主题予以解决。

  政府“搭台”优化环境、群众积极参与打消了他们的顾虑。4月17日,万寿湖乡村旅游度假区“落地”开工,随后流转土地的村民加入到新成立的企业——万寿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度假区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年内将完成投资3000万元。

建设开启大幕,最受益的还是当地贫困农民。村民兰良清原来在家刨地,一年辛苦到头也不见“票子”。家乡建设,他把3亩土地流转出来,年收入1800元;加上到园区务工每月收入2000元,全家一举脱贫,开阔眼界后的他还买了个手机耍耍。与他一样,流转土地后的众多农民被反聘到园工务工,正逐步扔掉了贫困帽。

  根据规划,万寿湖乡村旅游度假区范围覆盖3个村8个社——万寿村4至7社,凤仪村2、3社,观音庵村6、7社,辖900户4000余村民,现已流转800亩,远期1600亩。兰良清介绍,原来村里成湾的荒山、荒坡、荒地流转后得到了开发利用,村里生机勃勃。

  500亩西安引进的户太8号葡萄、50亩绵阳引入的蓝莓、200亩本地田藕、油牡丹园区和肉牛等种养产业正陆续“落地”,走进桃花林、楠竹林,品葡萄美酒,尝园区特产,玩渔家风情,吃鱼塘、万寿湖中肥美的甲鱼、岩鲤、“四大家鱼”……“五年后的万寿村将从贫困村跨越迈入小康村,实现全村全域脱贫。”王学伟对村子的发展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