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脱贫致富新引擎

27.09.2017  10:25

 

□记者 张立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五年来,乡村旅游在省内遍地开花,各地在打造乡村旅游景观、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农民旅游经营意识上狠下功夫,乡村旅游已成为提升四川旅游的新特色、驱动 “三农”工作的新亮点、带动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旅游扶贫规划先行
    自2015年起,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启动了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首批选取了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试点工作。同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推动文旅、农旅、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完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
    在旅游扶贫的摸索过程中,各地一致认为编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是实施旅游扶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
    “编制的规划一定要有开发主题。”这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古蔺县大寨乡的乡村旅游扶贫经验。该乡有苗族428户1950人,打造“吹芦笙,唱苗歌,刺绣、蜡染”等古苗寨旅游主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大寨乡已成为川南第一苗乡。
    “编制的规划要有产品依托。”这是省级重点贫困村苍溪县云峰镇云台村的乡村旅游脱贫经验。在经过数批旅游开发团队的现场考察后,全县有了《苍溪云台山道教文化旅游区景区开发项目建议书》,项目预计总建设期三年,计划总投资20亿元,具体内容有壶中园、云台画院、云丝园、云台地宫、正一科仪博物馆等核心景点。
    “编制的规划要有扶贫方式。”这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的扶贫经验。依托巴山大峡谷景区,这些年土家族乡镇热闹了起来,村民除了能挣住宿钱,还能挣上一笔旅游钱。

乡村旅游合作社应运而生
    2016年,我省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居全国前列,形成以乡村旅游合作社经济形态为鲜明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省乡村旅游合作社遍地开花。农家乐连锁化、品牌化成为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经营的重要业务之一。在平昌县的三十二道梁景区,所有的农家乐门口都挂着三十二道梁乡村游游合作社的牌子。
    该社成员徐龙泉告诉记者,合作社要求各农家乐老板都要统一着装,景区内的农家乐在主题上都是有关三十二道梁的。客房硬件配置相同,食材也都统一采购,收费价格一致,服务意识到位。
    “乡村旅游合作社,是推进旅游适度规模经营、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在该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永鹏看来,农家乐统一标准,避免恶性竞争,降低经营成本,才能形成乡村旅游品牌,提高市场谈判地位和风险抵御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也能融入进来,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相互融合
    2016年,国家旅游局批准了两批共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我省巴中市、雅安市、广元市、宜宾长宁县、泸州纳溪区等28个市(州)、县入选。
    乡村旅游如何和全域旅游融合?
    9月中旬,记者在平昌县走访了解到,当地将旅游景点整体打包营销、乡道村道新建改建、新村社区休闲康养三者结合在一起,取得明显效果。
    景点打包方面,平昌推出“一核三极四线”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一张景区图就能看清全县旅游点位。”平昌县旅游局副局长赵芳说。
    乡道、村道新建改建更是拉近了游客和村庄的距离。据该县交通局办公室王鹏程介绍,乡道、村道新建改建打通了板庙镇、江口镇、元石乡、白衣镇沿线,自驾游游客在前往县内景点或返程途中就能看到十多个美丽乡村。
    “路通了,乡村游搭上了全域旅游的便车,农家乐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所突破。”沈永鹏告诉记者,现在景区内的游客都会在沿途的村庄刹上一脚,在村上休闲康养几天,村民们进一步增收致富要归功于全域旅游。
数字盘点
    2016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015亿元,同比增长22%。全省农民人均旅游纯收入达到885.3元,同比增长12.6%,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8.4%,448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摘帽,占当年退出贫困村总数的19.1%;199个贫困村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9个贫困县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