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堪称扶贫攻坚“升级版”

03.04.2015  10:30

 

江西省金溪县秀谷镇合源小学的一名教师徐瑞在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英语课(2015年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子夏  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4月1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五个文件。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仅剩5年时间,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已就此列出了“贫困县都应脱贫摘帽”的时间表,并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中央深改组把“发展乡村教育”置于“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大命题认知,更展现了对“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的深谋远虑。这既是对扶贫攻坚的“升级版”要求,也是对“授之以渔”教育理念的深刻诠释。

  所谓“贫困代际传递”,既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境遇的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纵观我国的现实社会,尽管30多年改革开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为普遍和显著的提升,但一部分家庭和群体仍处于贫困边缘,甚至已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来自一个贫困山区放羊娃“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娃再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的人生观,或为佐证贫穷代际传递的生动注脚。

  扶贫先扶智,这里的“”应当包括拥有挖掉穷根志向和具备脱贫致富能力的双重涵义,而“扶智”的根本手段就是发展教育。由于缺乏文化知识的父辈无力供养孩子上学,导致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早早辍学进入职场,学历低、技能低导致其收入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而他们的后代也势必重蹈这样的覆辙。发展乡村教育,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不失为对走出贫困恶性循环怪圈的釜底抽薪。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的发展在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福利待遇低,学校生源日趋匮乏,农村教师普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尴尬状况。此次中央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推出包括提高师德水平、拓展补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统一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倾斜、城乡教师流动、提升能力素质、建立荣誉制度等在内的多项关键举措,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勇推教育改革、力促教育公平的诚意与魄力,势必对遏制教师流失、发展乡村教育、阻止贫困代传产生积极、持久和治本的激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