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白庙乡“2345”模式推进产业扶贫

01.03.2018  00:52

 

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产业扶贫,按照建设“巴药专业乡”的总体目标,发展白芍、虫白蜡、丹参、菊花等中药材8500余亩,全乡实现巴药产业全覆盖。预计年均纯收入2100万元,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带动1697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一、培育“两类发展主体”。 一是培育生产经营主体。 引进天宏公司、意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2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等模式,通过“订单”种植,“保底”收购,辐射带动835户农户集中规模种植巴药。 二是培育流通市场主体。 利用供销社平台资源,融入巴药收储功能,建设农产品及巴药流通站。依托龙头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等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及收购网点,保证巴药产品的销售顺畅、价格稳定、风险可控。

二、强化“三项要素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以乡长任主任的巴药产业发展办公室,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巴药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 整合利用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产业到户资金、万元增收工程奖励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有效破解资金“瓶颈”难题。 三是强化技术保障。 通过“农民夜校”“现场培训会”等方式,开展巴药种植的技术培训和推广60余场次,做到乡有巴药发展员、村有巴药技术员、户有巴药种植员。

三、建立“四种联结机制”。 一是“双金”入股分红。 鼓励自身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并按发展成效和10%的固定投资回报率进行两次分红。目前全乡“双金”入股金额达126万元,受益贫困户360户。 二是抱团就业增收。 成立“劳务合作社”,由企业与社员签订稳定就业合同,按“基本工资+职务工资+计量工资”计发报酬。基本工资每月150元,负责提供2个以内的劳动力;职务工资根据在合作社中所任职务计发;计量工资超出2个劳动力以外的用工关系,另行计算计量工资。通过“抱团就业”解决了全乡18%的贫困人口就近就业问题。 三是土地流转获利。 农户将土地按每年300-500元/亩的基准价格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将每亩约定基准产值利润1000元的10%给贫困户分红,1%给村集体分红。目前全乡已流转土地近2500亩,受益群众420户。 四是劳务反包增效。 企业通过“三包三统”形式(包技术、包产量、包回收,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销售),按每亩每年1000元的劳务费用反承包给农户管理,回收时超过规定产量部分归贫困户所有。目前已有32户签订劳务反承包协议,承包土地120余亩。

四、健全“五项工作制度”。 一是分片挂包制度。 党委班子成员每人挂包一片区域,全面负责该区域巴药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 二是任务交办制度。 重点工作由党委书记或乡长签发任务交办单,乡纪委跟踪督办落实。 三是流动现场会制度。 坚持一季度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 四是督查考评制度。 采取旬督查、月评比、年考核机制,推进工作落地见效。 五是通报问责制度。 落实责任追究情况通报制度,构建问责常态化、长效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