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习近平学调研:“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
习近平同志当年深入寿宁县下党乡调研。(资料照片)
编者按: 最近,《福建日报》刊发的 《群众的赞许最甘甜》 一文回忆了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倡导推动“四下基层”等事件的经过。文中提到,在闽东,他曾披荆斩棘步行两个多小时,深入寿宁县下党乡,现场解决发展难题,为下党乡注入致富源动力。结合时下个别领导干部调研中存在的“不愿”、“不实”、“不深”的问题,学习习近平关于如何做好调研的文章和他身体力行搞调研的实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警醒“不愿”调研之风
我们担负领导工作的干部,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
【镜头】 钟雷兴作为一名老党员,在1988年习近平调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亲身见证了习近平践行坚持群众路线的点点滴滴。
“他上任时,没有就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首先深入调查研究。” 钟雷兴说。习近平到任时,适逢国家经济大环境治理整顿,宁德由于历史原因,还是相对贫穷落后:全地区9个县6个贫困县,全区GDP20多个亿,财政收入1.45亿,农民人均纯收入492元;交通闭塞,贯穿南北的104国道是唯一的大通道,大港口没有码头。闽东沿海变山区,闽东南发展战略上不了飞鸾岭,可以说是百废待兴。
“但是,习书记没有急于求成,他很稳重,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他的战略目标:闽东撤地建市、通铁路、三都澳开发。”钟雷兴形容他是“舵手般把握着宁德的发展。”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着力抓脱贫致富。
钟雷兴说,他抓农业综合开发,毛草房改造,连家船上岸,推动造福工程,还创办了赛岐开发区等。
【小编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时报》曾经刊文提出,调查研究工作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给广大党员提了个醒,调查研究一定要扑下身子,真正寻找问题,然后拍板决策。当前个别领导干部即便下基层调研,也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道听途说,作风飘浮,下基层调研成了“秀基层”,一阵风来,一溜烟去,看似热热闹闹,但是却效果甚微。少数领导干部只做表面文章,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解决实际问题,只听好的,不听差的,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失去真实性的调研,势必造成错误的判断。
警醒调研“不实”之风
“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
——摘自《之江新语》:《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篇
【镜头】 下党乡是宁德市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为了去下党乡调研,习近平一行在崎岖山间古道上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下党村。下党乡党委、政府临时在鸾峰桥边的王氏祠堂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大家就围坐在小板凳上开会。午饭时,习近平一行移到鸾峰桥上用餐,简陋的饭桌、椅子就摆在廊桥上,边吃边谈。
“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见到这么大的官,大家以为他会很讲究,没想到他一点架子都没有。穿一件白衬衫,很朴素,午饭配的是乡下人吃的青菜、小笋、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回忆。
为了摸清真实情况, 下午3点,习近平一行离开下党村,走羊肠小道、过独木桥、攀峭壁岩石,途经溪后、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到达临近的芹洋乡溪源村。 一路上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他们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抵达芹洋乡时,已是夜幕降临。经过仔细调研, 第二天,习近平才在寿宁县政府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那天,下党乡帮扶工作是重要议题,当场拍板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40多万元用于建设水电站,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一下子拿到这么多钱,乡干部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都在想怎么用好这些钱。” 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回忆说。
【小编点评】个别领导干部贪图安逸,认为下基层累、到乡下苦,习惯于坐在办公室,“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遇到问题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认为一个电话、一份传真、一封邮件就可以把基层情况摸清。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定要警醒“不愿调研之风”,调研不“实”之风。
警醒调研“不深”之风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镜头1】 钟雷兴回顾了习近平同志下基层的一个案例:那时候,宁德寿宁县下党乡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没有公路,只有一条非常窄的土路,土路上还长满了杂草。前面走的人必须用木棍挑开才可以看到路。当时,习近平同志说,没有看到群众就不算下基层,脚要走到群众中。坚持带领领导干部到下党去。
下党乡还没有办公楼,办公地点就设在农家大院,干部和农民吃住一起。吃饭时,没有桌子,大家就寻了一个遮阳的廊桥,习近平同志就和大家一起站着吃。
【镜头2】 “地僻人难行”的下党乡成为习近平牵肠挂肚的边远贫困乡镇,而杨奕周也成了他时常联系的“草鞋亲戚”。
杨奕周的女儿杨世凤回忆,无论是在福州、省里,还是在浙江、上海任职,习近平多次通过秘书打电话到家里,询问下党乡脱贫发展情况,关心老杨的家庭状况。2007年1月,杨奕周患病住院期间,习近平特地嘱咐秘书代他前往医院探望。当年6月老杨病逝后,习近平还特地发唁电表示慰问。
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三进下党乡,是习近平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小编点评】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自认为在基层工作过,平时掌握的信息量多,对基层情况熟,用不着下去再搞调研。有的领导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什么情况都懂,无须下去调研。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总认为抽不出时间到基层,舍不得花时间去调研。事实上,领导干部即使出生在农村并不一定了解农民,工作在基层并不一定了解基层,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一点。事实上,调查研究应以群众为师,正如有学者说的,要善于跳出“包围圈”,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撤掉“过滤网”,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话,脱去了“外包装”,看到的是不加粉饰的现场;移开了“摄像头”,感知的是群众的真实情绪。并与群众做朋友,只有置身这样的情境中,真话就能听得到,问题就能把的准。招数才能谋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