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刊文评习近平在欧演讲:有效沟通的典范

30.05.2014  17:29
2014年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2014年3月13日,欧洲学院校长约尔格·莫纳尔在位于比利时布鲁日的欧洲学院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他表示,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目前中欧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他强调,良好的中欧关系不仅对于中欧双方举足轻重,对于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欧合作前景广阔。(新华社记者龚兵摄)

  中国日报网5月30日电(远达)中美交流基金会网站5月28日发表福莱国际传播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比尔·布莱克的分析文章称,众所周知,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因为他是以资深好莱坞明星的身份从政,很多人质疑他是否有领导美国的经验和能力,而里根在竞选和任职期间,都将其表演技艺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每一次亮相都非常精彩,每一次演说都非常成功。他的语言朴实无华,人人都能听明白。他擅长各种讲话方式,既打动了美国民众的心,又赢得了他们最深的信任。

  在关注习近平最近成功访问欧洲的消息时,我不禁想起了当年的里根总统。习主席在位于比利时港口城市布鲁日的欧洲学院发表演说将他的欧洲出访推向了一个高潮。我认为,他的演说堪称有效沟通的典范之作。

   眼见为实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相信眼睛看到的,而不是耳朵听到的,因此演讲的地点选择就很重要。习近平演讲选择布鲁日这个地点非常合适。首先,这个城市的名称就暗藏玄机。习近平主席对听众说:“在佛兰芒语中,‘布鲁日’是‘桥’的意思。 一座桥不仅让生活更便利,也可以是沟通、理解和友谊的象征。我这次来,就是为了与欧洲的朋友携手,建起一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友谊和合作之桥。

  除了同布鲁日的这个明显联系,这次演说还在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向听众发出一个信号:如果想要理解中国的现行外交政策,欧洲的听众必须首先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且,习近平把演讲的地点放在欧洲学院,也是想强调,讲话的内容针对整个欧洲大陆,不只针对现场和当地的听众。

   时机恰当

  演说讲究时机。不知是巧合还是事先安排,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的时机非常好。

  首先,欧洲正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但经济仍然不景气。与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欧洲的国家此刻特别希望吸引到来自中国的投资。因为中国有充足的资本储备,习近平得以吸引渴望通过外资投资复兴经济的欧洲领导人的注意力。他们很容易接受他传达的信息。

  此外,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出现波折,为习近平出访欧洲创造出一个良好机会。中美关系正趋于复杂。两国在很多领域有合作,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又竞争激烈,在某些情况下,两国关系已到了产生敌意的边缘。然而,美中两国都对发展同欧洲的关系充满兴趣。过去一年,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系因为国家安全局窃听丑闻泄露而出现裂痕。美欧关系相当牢固,而且一直如此。但毫无疑问,欧洲人还是想通过与中国发展更紧密关系向美国发出不满的信号;中国利用好欧洲的这种态度是战略上的明智之举。习近平访问欧洲的时机有助于中国和欧洲实现各自的目标,并给美国造成压力。

   内容为王

  虽然演讲的地点和时机很重要,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演讲的内容。这才是习主席演说的精彩之处。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消除中国和欧洲在文化上的隔阂,帮助欧洲人理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通过解释中国的漫长历史与目前的挑战,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习主席演说辞的点睛之笔,是我认为最有沟通效率的关于中国的两句表述。首先,他用一组排比句勾勒出中国历史,帮助听众“正确理解中国。”他说,要理解中国,必须考虑到中国的5000年文明史,170年的近现代斗争史, 90多年的中共成长史,60多年的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以及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他还委婉地提醒听众: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被外国侵略和欺辱的伤痛,所以人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作为一名优秀外交家和政治家,他并未向听众明确指出哪些欧洲列强曾经欺辱了中国。

  另一句更加有力的表述是习主席作为领导人对国家所面临挑战的解释。他表示,中国有超过7400万人还依靠低保生活;每年有超过1000万城市人口进入就业市场;有数亿农村人口需转向非农业职位并在城市安家落户;中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有超过2亿人仍生活在世界银行设定的贫困线以下——这相当于法国、德国和英国人口的总和。

  对于西方国家领导人,这些挑战之大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因此,人们不难理解习主席为什么会说:“发展经济是中国的首要任务。”他其实是在隐晦地提示西方的批评者们:无论你们对中国持什么看法,在评判中国之前须先考虑这些挑战。

  习近平出访欧洲的表现显示出,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伟大政治家。

(原标题:美智库网站刊登专家文章:习近平——伟大的沟通者[1]-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