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第十次春节前夕考察,习近平为何探访山西这两个村

28.01.2022  09:42

  原标题:时政新闻眼丨第十次春节前夕考察,习近平为何探访山西这两个

  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山西临汾,冬雪已连绵数日。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雪踏访当地两个村落。

  从2013年以来,每年春节前夕,总书记都会走进基层看望慰问干部群众,送上新春祝福。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他的牵挂,一如既往。他的关怀,直抵人心。

△1月26日考察点示意图

   重建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2017年6月,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总书记赴山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2020年5月,疫情发生后的第四次出京考察,总书记又到了山西。

△雪后的黄土高原,梯田纹理清晰可见,如画一般。(总台记者康晓宇、朱锐峰拍摄)

  1月26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秋冬补种、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等情况。

△冯南垣村共有151户366人。(总台记者康晓宇、朱锐峰拍摄)

  去年10月,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霍州市受灾严重,多地出现道路塌陷、山体滑坡、房屋倒塌。

  冯南垣村的房屋多为上世纪70年代建造,都是砖土结构、土质房顶。去年那场持续强降雨导致全村19户29间房屋连片倒塌,42户65间房屋严重受损。

△冯南垣村重建经过。(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提供)

  灾害发生后,当地迅速组织群众全部撤离避险,实行分散安置。秋汛过后,又马上启动了灾后重建。

  师庄乡党委书记朱瑞华告诉《时政新闻眼》,“装配式住房”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由预制工厂标准化生产钢模构件,不仅质量过硬,而且能够快速安装,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两个月后,冯南垣村完成房屋修缮和重建,受灾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家。

△装配式住房采用的钢模板可循环使用,节省大量脚手架和木材资源,体现节能环保。(总台央视记者王冰提供)

  临近春节,当地还加大了清洁煤补贴力度,为部分村民购置取暖设备,确保全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村民院中晾晒的红辣椒与福字相映成趣。(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秋汛发生时,正值秋收秋种的关键期。如何补种粮食作物,是又一道难题。

  村里带领村民逐个地块摸清秋粮作物的成熟时间,加快秋收进度。在墒情适宜的地块,压茬推进小麦播种。

  地不冻,只管种。有经验的村民说:“冬前小麦一根针,来年产量八百斤。

△豊,古代同“”,寓意丰收饱满。(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在冯南垣村,习近平说,我一直牵挂着灾区群众,今天到山西第一站就来到这里,是要实地看一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回顾习近平这十年春节前夕的考察足迹,“灾后重建”是他牵挂于心的大事。

  2013年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次春节前夕考察,曾到访甘肃的东乡族自治县。在此前的2011年3月,东乡族自治县县城因为滑坡,三分之二的城区出现了裂缝和塌陷。在重建工地现场,习近平要求坚持统筹安排、安全施工、确保进度和质量。

  2018年2月,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专程来到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地——汶川县映秀镇,听取灾后恢复重建及发展情况汇报。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十年间,从甘肃、四川到山西,每一时、每一地的灾后重建,都彰显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印刻着共产党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春节前夕,在中国人最能感知温暖的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受灾群众,察看重建、询问补种、关注过冬,既温暖人心,又传递信心。

   情结

  63岁的冯南垣村村民师红兵,是去年秋汛的受灾群众。他告诉《时政新闻眼》,家里原本的4间砖盖圆窑房屋,全部在雨中倒塌。

  新搬进的装配式新居是两间平房,共50平方米,重建总费用10万元。师红兵说,自己承担了1.2万元,其余费用全部来自政府补助和社会援助。

△师红兵站在新居门前。(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快过年了,师红兵家里暖意融融,一家人正在做年馍。

  山西大部分地区,都有“年馍出笼年味浓”的说法。一碗面、一瓢水、一双手、一炉火,就能蒸出枣花、飞鸟、游鱼、老虎等各式各样的年馍。

  师红兵的妻子朱海丹说,今年搬进新房,年馍的味道里,更添一份香甜。

△师红兵(右一)和妻子朱海丹(右二)正在制作年馍。(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老虎造型的年馍表情生动,色彩鲜艳。(总台央视记者王冰拍摄)

  当天,习近平走进师红兵家中看望,一起做年馍,和一家老小坐下来拉家常。他说,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党和政府要继续帮助解决。

△师红兵在厨房忙碌着。(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多次谈起他念兹在兹的“农村情结”。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表白:“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

  《时政新闻眼》梳理习近平的十次春节前夕考察发现,其中有六次把首站选在了农村——2013年甘肃元古堆村、2015年陕西梁家河村、2017年河北德胜村、2018年四川三河村、2020年云南司莫拉村,以及今年山西冯南垣村。

△冯南垣村修缮一新的大路,远处的标语写着“共建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习近平这样回望自己的“万里行程”:我调研了一些地方,看了听了不少情况,很有启发和收获。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

  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根之所在,也是情之所依。

   衔接

  汾西县所处的吕梁山区,曾经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2017年6月,习近平踏访绵绵吕梁。那趟吕梁之行,实现了他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夙愿。

  今年1月26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汾西县僧念镇段村,重点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

△俯瞰段村。(总台记者康晓宇、朱锐峰拍摄)

  段村有6个自然村,共595户1627人,2019年12月实现整村脱贫,目前有监测户1户3人。

  “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去年春节前夕在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习近平这样叮嘱。

△段村村民院落年味儿浓厚。(总台央视记者杨波拍摄)

  如何做好衔接,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段村的做法是发展富民产业,从过去的玉米种植为主,改为如今的种植、养殖、林果、光伏等多元化产业。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

  这些年,习近平在国内考察中始终关注着各地特色优势产业。他说:“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段村经济合作社养牛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添饲料。(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段村建有1座10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总台记者康晓宇、朱锐峰拍摄)

  当天,习近平走进段村村民蔡文明家中看望。蔡家依靠养羊和外出务工,2016年脱了贫。去年全家收入大约6.3万元。仅蔡文明和老伴养的90多只羊,就带来近4万元的收入。

△蔡文明夫妇与大女儿蔡玫(左三)一家、儿子蔡金(右一)一家的合影。(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黑白两色的山羊。(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蔡文明的儿子蔡金在江苏的一家电子厂务工,去年收入2万元。春节将至,蔡金早早回家团聚,看望10个月大的女儿。一家人贴福字、炖排骨、蒸花馍,在熟悉的仪式感中,品味着浓浓的年味,感受着满满的幸福。

△蔡金隔窗逗女儿开心大笑。(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效果如何?人民群众是最终的评判者。

  去年底,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他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蔡文明一家制作的炖排骨、年馍、红烧肉、小酥肉等。(总台央视记者钟锋、李辉、杨波拍摄)

   治理

  习近平多次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从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到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无不考验着乡村治理水平。

△段村党群服务中心。(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在段村,习近平总书记还考察了加强基层党建等情况。村党支部建立了“一约四会”模式。“一约”就是村规民约,“四会”就是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

  段村的乡村治理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每一家都贴有一张村干部和水电医疗警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段村便民服务中心提供证照代办、民事调解、文明建设等服务。(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在连续十年春节前夕考察中,习近平始终关注着基层治理这个重要命题。

  2017年1月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去年2月,在贵州考察时,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段村党群服务中心设有“扶志驿站”,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小商品。(总台央广记者潘毅、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如今,段村的学龄儿童全部就近入学,村民医保参保率达100%。全村实现主干道硬化、自来水入户、4G网络全覆盖。

  抓好乡村治理,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才更足。

△段村威风锣鼓表演。(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在段村的村文化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迈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铭记总书记的嘱托,胸怀中国人的宏愿,不负乡亲们的期望,一起向未来!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郁振一

  记者丨张晓鹏 潘毅 卢心雨 李晋 杨波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

  编辑丨王尊

责任编辑:王树淼 SN242

总书记的新春问候丨牵挂里的民生事
  原标题:总书记的新春问候丨牵挂里的民生事 News.Sina.com.Cn
“稳定脱贫”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多重
  原标题:第一观察 | “稳定脱贫”在习近平总书News.Sina.com.Cn
时政微纪录丨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行
  原标题:时政微纪录丨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行 News.Sina.com.Cn
第一观察·瞬间 | 两度踏雪 一路为民
  原标题:第一观察·瞬间 | 两度踏雪 一路为民New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