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地震中那些令人难忘的平凡身影

18.08.2017  07:12

  新华网成都8月17日电(杨迪、夏赛楠)“8·8”九寨沟7.0级地震的抢险救援、应急安置阶段任务已总体完成,进入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灾区将尽快启动灾后重建规划,走一条生态绿色重建之路。

  地震发生10天来,感人的故事不断上演,但也有一些平凡的身影令人难忘。他们只是坚守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普通一员,却在大灾时刻闪耀人性光辉。

  “树正沟长”:翻山越岭 不言放弃

  9日下午传来消息:荷叶寨有10余名景区居民在五花海至熊猫海段失联。生命大于天,搜救的担子落在了“树正沟长”徐辉身上。

  当时,余震不断、道路不通且十分危险,但今年51岁的徐辉没有半点推辞:“景区是家,景区居民是家人。灾难当前,无论是谁都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10日凌晨6时30分,徐辉带领一支由森警九寨中队8人、景区居民3人组成的地面救援小分队,由上季节海挺进震中。

  这条救援线路此前无人走过,最高需翻越海拔4180米的垭口,坡陡路狭。很多时间,救援队员只能四肢并用努力向上爬,同时还要躲避突然滚下的落石。经过9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小分队在日则保护站与其他几支救援队伍相遇,徐辉听说失联人员已有10人成功救出,深感欣慰。

  次日一早,救援小分队再次在熊猫海附近开展地毯式搜索,可惜两个多小时,除了发现被砸毁的三台民用车外一无所获。由于景点周边受损太过严重,搜寻不得不就此结束。一贯坚强的徐辉也默默流下了眼泪。

  居民管理办公室:尽职履责 与时间赛跑

  九寨沟景区内居住了1361名居民。地震发生后,九寨沟景区居民管理办公室第一时间通过微信了解居民情况。当听说景区内有居民失联后,居管办主任金辉立即安排社区两委的人员组织装载机、挖掘机,分组、分区抢修道路。

  抵达五花海后,金辉组织在场所有人员成立救援临时指挥部,进行任务分工:第一组向上突击主攻熊猫海,第二组主要观察瞭望,第三组主要向指挥部报送灾情。可惜,几次主攻均失败,金辉只好组织大家按梯队形式返回,回到诺日朗中心站再次研究救援措施。不过,这路人马成为了最早抵达熊猫海救援的队伍,最早向指挥部反馈熊猫海灾情,为后来的成功救援提供了重要信息。

  刚从救援一线撤回,金辉又率领杨富友、郭文平、祁敏等工作人员来到景区内的四个安置点,挨家挨户慰问老年人、儿童的安置情况,了解受灾群众的需求。

  水文工作者:坚守岗位 传播信心

  肖维阳是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一名普通的水文工作者。地震发生后,肖维阳把妻儿和86岁的年迈老父亲稍作安顿,就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

  凭着自己多年的水文工作经验,肖维阳跑到白水河边查看水位。持续一晚的紧张监测后,他又只身一人前往五花海,进一步查看孔雀河道水文点设备是否受损。这一路,他冒着从天而降的飞石、断树,经过4个大的崩塌体才抵达,还收集了不少现场景观震后图片。

  从镜海水文点回来后,肖维阳发现诺日朗瀑布顶端钙华体有一条裂缝,水流集中从裂缝中流出。他及时上报管理局,并与阿坝州水文局技术人员沿着诺日朗群海堤埂、穿过茂密带刺的灌木丛,到达瀑布顶端裂缝处,收集水文、钙华裂缝第一手资料,并针对水位变化况作了分析,为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水文数据,及时消除了镜海决堤的谣言。(完)

点击图片查看新华网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郑玮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