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金口河:有力推动民族工作提升

10.07.2023  11:20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0日电 (刘刚 伍杰)近年来,乐山市金口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抓手,创新实施“五四”工作法,有力推动民族工作提升,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今年1月,金口河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实施“四个工程”。实施党建引领聚共识工程,坚持以党建凝聚思想共识、以党建引领履职工作、以党建带动示范创建,全面、准确、深入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结合;示范创建树榜样工程,按照“八个一”标准,开展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特色示范创建,培树一批带动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示范点和先进典型;治融合促和谐工程,深化“一约两委三团四会”管理模式,积极搭建“德古”协会调解平台,发挥小凉山“同心·法律服务”工作站法律帮扶作用,着力打造具有小凉山民族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民族干部增本领工程,持续深化民族干部“蓄水池”计划,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干部能力水平。

  发挥“四个优势”。发挥生态文明优势,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招牌,严格“三线一单”制度,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环境屏障;发挥卫生城市优势,擦亮“全国卫生城市”招牌,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各族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发挥法治建设优势,巩固“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区”基础,打造“五心合一”的社会治理服务管理平台,推行以“公调对接”“诉源治理”“检调对接”“访调对接”为平台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发挥团结进步优势,巩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形成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抓好“四个结合”。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围绕区委“1168”发展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金口河建设新征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探索扶贫项目资产、村级公益性资产、村集体经营资产“三资合一”运营管理模式;升级打造金口河区“非遗”传习基地,深度挖掘彝家酸菜、彝绣、油茶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统筹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区级帮扶力量,建立健全乡村振兴“1+5+25+N”作战体系,持续壮大道地中药材、高山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功申报“中国乌天麻之乡”和“中国川牛膝之乡”。

  突出“四个深化”。突出主题深化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业就业、全民参保、普惠教育”等行动,全面提升就业、医疗、教育等服务水平;细化指标深化创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指标层层细化分解,及时研究解决创建中存在的短板,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直面问题深化创建,突出问题导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区广大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建工作任务上来;加强宣传深化创建,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各类教育基地主导作用,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宣传,汇聚起创建的强大合力。

  落实“四个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完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责任落实到位,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模式,推动单位职责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融合,促进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员经费到位,抽调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创建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创建办”,把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全区创建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人员和经费保障;考核监督到位,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乡镇、区级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区纪委监委、区委目标绩效办和区创建办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开展创建监督、检查、考核,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