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现代农业绘新篇

17.02.2016  10:59

  “十二五”期间,乐山市委、市政府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乐山市始终保持农业生机盎然、农村风光无限、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态势。到“十二五”末,各项农业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农民纯收入由2010年的5613元增加到2015年的11649元,年均递增13.6%。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稳粮,即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底盘”。粮食产量的提高直接拉升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曲线。“十二五”以来,乐山市粮食生产实现了稳定增长,总产量达到109.2万吨,耕地面积稳定在22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6.97万亩,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夯实基础促发展

  “十二五”期间,乐山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增强了农业产业发展能力。

  五年来,全市改造中低产田土49.4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兴建农田排灌渠系1506.7千米,新增有效灌面37.53万亩;完成机耕便民道建设860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面5011公里。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6%。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现在有了证,相当于给土地上了‘户口’,心里踏实了!”2014年12月26日,乐山夹江县金星村村民刘刚勇拿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后激动不已。

  确权为基础,乐山瞄准主攻方向,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一手抓土地流转,一手抓新型农业主体培育。

  冬种小麦、夏栽水稻,趁难得的冬闲,乐山首个种植业家庭农场主刘海兵作盘点:去年3000亩“海滨农场”粮食总产值612万元,实现60多万元的纯收入。

  明确土地权属,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盘活了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让土地变为农民手中的资产,激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劲。“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00余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达3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52个,家庭农场从无到有,工商登记注册达382个,专业大户加快发展,种养大户达3000多户;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53.0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67%。

   新村“点亮”新生活

  走进犍为县寿保乡邓坝村新建聚居点内,家家都是蓝白相间的小洋楼,户户门前都有“微田园”。

  这只是乐山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乐山市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以省市县三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为载体,以新村(聚居点)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

  五年来,全市建成新村(聚居点)845个,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17个、新农村综合体12个;完成“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659个。

   一都四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乐山市围绕茶叶、林竹、畜牧、蔬菜、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一都四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园产值分别达到121万亩、8.5万吨、100亿元,占全省的25%、30%、27%,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55.47%,林业总产值201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101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3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7%;蔬菜播种面积103万亩,总产量290万吨,总产值55亿元;中药材面积29万亩,产值16.4亿元。(周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