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23.10.2014  12:19

践行友善爱心扶贫   创新改革精准扶贫

  乐山日报记者 郑旭

      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由“争扶贫”到“真扶贫”,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积极转变扶贫方式,找准脱贫路子,做好特色文章,为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户有卡村有册精准识别贫困户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把谁是真的贫困户识别出来,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重要环节。

  为精准识别贫困户,我市早着手、早安排。

  今年2月,我市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镇裕坪村、下溪乡孙家山村和峨边彝族自治县白杨乡瓦洛村、金口河区吉星乡民政村,开展精准扶贫试点工作。以贫困人口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民主评议确定贫困户,做到“一户一账、因户施策”,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今年5月,精准扶贫工作陆续在全市铺开。

  我市以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省农村扶贫标准为贫困户识别标准,按照程序规范、数据可靠、群众认可的原则,发挥“第一书记”的“管道”作用,组建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全面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确保建“同一本账”,扶“同一批人”。

  驻村工作队宣传下沉到户、民主评议到组、关口前移到村,进度服从质量,按照农户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公示、县政府审定公告等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精准识别贫困户。

  经省扶贫移民局备案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我市贫困村259个,贫困户7.61万户、22.68万人。我市精准识别工作顺利完成。

  在精确识别的基础上,目前,全市正在落实帮扶责任,逐村逐户制定详细的帮扶措施,积极推进个性化帮扶,提高扶贫精准度。

改革创新找准脱贫路子

  精准扶贫不仅要摸准扶贫对象、找准贫困根源,还要找准脱贫路子,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

  金口河区金河镇吉丰村距离县城20公里,这里气候宜人、森林茂密。常年在家户数200户、551人,其中扶贫对象42户86人,贫困发生率 15.6%。

  针对吉丰村自然资源以及识别出的贫困农户发展能力不足的实际,该村通过竞争立项争取到乐山市彝区贫困户发展能力扶贫试点项目,依托板厂坪天麻种植合作社,实行“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在原始林区发展原生态乌天麻种植。

  截至目前,吉丰村已建成野生天麻种植基地3.5万平方米,年产野生商品麻6万公斤,种麻1万公斤,年产值1080万元;专合社发展和带动吉丰村及周边村社员651户,其中贫困户,年户均增收6000元,大大加快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以前年年扶贫我年年贫,今年我终于脱贫致富了!”吉丰村村民江德军日前开心地告诉记者。江德军在吉丰村是有名的穷人,在合作社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从最开始种植50平方米天麻起步,到今年,种植规模已达到500平方米,年产值可达到25万元,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成功脱贫致富。在今年的精准扶贫贫困农户识别中,江德军已脱贫,而且成了当地的天麻种植大户。

  今年以来,我市强化因地制宜,做实规划设计,产业项目实施方案坚持群众立意、乡镇编制、部门指导、专家评审,创新开展竞争立项。继续推进彝区贫困户发展能力建设试点,投入建立贷款担保基金,服务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探索总结出“贷款担保、股份共建、互助合作及混合型”等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