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八旬老人传承嘉庆年间的制笔手艺

18.04.2016  16:02

   四川在线乐山讯 4月18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中区棉竹镇来鹤寺村,“永青阁”毛笔的第五代传人汪延兴正坐在窗前制作毛笔。虽然年过八旬,但做起毛笔,老人的手脚依然非常麻利。

“永青阁”毛笔

  “永青阁”毛笔起源于1811年乐山市中区棉竹镇汪家冲,1812年迁入乐山叮咚街,起名为“永青阁”,是乐山最早一家毛笔制作销售店铺。“永青阁”毛笔从选料上主要有羊毛、狼毫、鸡毛和兔毛,经过选毛、脱脂、梳绒清甩、齐头、齐尖、押毛、梳层、掌毛、理汇、分头、护毛、吃干、栓控到干台拉杆、粘头、上胶、硫磺、熏烤等几十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经过200年的传承,“永青阁”毛笔保持了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

汪延兴父子在挑选制笔用的羊毛

  汪延兴今年81岁,是“永青阁”创始人汪君良的第五代传人,9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做笔。上世纪50年代,“永青阁”解体后,汪延兴回到汪家冲,以家庭小作坊制作销售毛笔,汪延兴的儿子汪福俊和孙子汪培松在老人的带领下也熟练地掌握了制作技艺。由于毛笔制作工序复杂,利润微薄,200多年过去,曾经乐山小有名气的几家笔庄仅存“青云阁”和“永青阁”两家,汪延兴的儿子汪福俊一度投身建筑行业,孙子汪培松也选择了在乐山电脑城打工。让汪延兴感到欣慰的是,十年前儿子汪福俊回到家乡,重拾制笔技艺,与他一同制作毛笔,让这门传承200多年的手艺后继有人。

汪延兴父子正在认真制作毛笔

  坐在窗下简单的操作台前,汪延兴左手握着一撮整理好的猪鬃,右手持牛骨梳,细细的蘸水梳理着,长时间浸泡在水盆里的两只手已经发白,关节处磨出的老茧上,被牛骨梳的利齿戳出的伤口清晰可见。老人说,冬天泡在水里,一上午两条胳膊都是冰凉麻木的,所以趁着现在天气好,多做一些。正是因为做笔辛苦,老人先后带的几个外姓徒弟最后都没能坚持下来,只有儿子汪福俊和孙子汪培松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掌握了“永青阁”毛笔的制作要领。

老人手上布满老茧和伤口

  永青阁的毛笔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品种齐全,使用者在用笔的方圆、中侧、藏露、曲直、滑涩、肥瘦、刚柔、迟速、虚实上,都能够运用自如。为保证毛笔的质量,制作好的每一支笔,汪延兴都会蘸着水先试一试,由于一直采用传统纯手工家庭作坊生产模式,“永青阁”每年销售毛笔1万多支,产品除在乐山周边区县销售外,还销往成都、雅安和西昌。目前,“永青阁”毛笔正在申报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积极支持“永青阁”参加各种文化展演活动,让更多的了解 “永青阁”,使“永青阁”毛笔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