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安居乐业成本要多高 三个案例算算民生账
一个月前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其中关于民生热点着墨尤多——“要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避免制度碎片化,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防止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事件频繁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前不久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民生是什么?民生是“衣食住行”“医教就保”,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乎每一个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安居、医疗、居家三个方面的三个案例,算一算财政投入的民生账本,算一算普通人的收入支出。
【住房】
外来务工人员赵毅:
每月花上四五百元
在成都实现“安居梦”
□在成都打工的赵毅,每个月花上400—500元,就可以住进套二的公租房,“不仅比原来节约100多元的开支,更重要的是能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三口之家”
□ 2013年我市首次大规模推出3296套公共租赁住房,住房困难人群通过市场租金70%—80%的价格,就可以圆梦安居
从中江到成都打工的赵毅,最近从成华区建设路街道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公租房申请已经通过网上公示。这意味着,他有望最快在春节前就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家,“这是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了!”
赵毅2003年来到成都,在这里一待就是10多年。“在成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是我一直的愿望。”赵毅说,在成都漂了10多年,不是住单位的集体宿舍,就是在外租房子,从单身一人到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现在我们在城北动物园附近和别人合租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分摊下来差不多要600元。”赵毅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买房子这个念头只能望而却步了,每月房租费占到了家庭消费的三分之一,而且和别人合租特别不方便。
今年11月20日,我市中心城区正式受理公租房申请,关注已久的赵毅在申请第一天就到建设路街道建兴社区进行了申请。“没想到短短1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资格审核,现在等最后的资格确认,就可以配租选房了。”赵毅看中的是离他上班地方不远的公租房项目——竹林居,50多平方米的套二户型。“我了解每月租金就是400—500元,不仅比原来节约100多元的开支,更重要的是能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三口之家,这是最幸福的。”
为了解决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特别是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职工,我市今年首次大规模推出3296套公共租赁住房,房子的户型有单间、套一、套二以及少量套三。住房困难人群通过市场租金70%—80%的价格,就可以在成都圆梦安居。而公共租赁住房一举将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符合条件人群纳入了住房保障的范畴,这一标准在全国都是很高的。
【医疗】
76岁农民陈兴年:
有了城乡居民医保
镇医院看病可报销90%
□陈兴年在镇医院住了6次院,7000多元的医疗费,医保基金报销了5000多元
□以201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成年居民个人缴费标准为例,分为两个档次,即每人每年80元和每人每年180元
76岁的陈兴年今年在双流县胜利镇医院住了6次院,7000多元的医疗费,医保基金报销了5000多元,“这给我减轻了不少负担。”
陈兴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胃炎,每到季节变换的时节,他就成了镇医院的常客,时间一长,负责报销的李成香医生就跟他熟识了。“每年他都要住院好几次,一年要报销好多钱哦,还是划得来。”李成香帮他算了一笔账,每年缴几十元钱,政府再补贴几十元,在镇医院住院能够报销90%左右,对于陈兴年这样的“老病号”来说非常划算。而目前,胜利镇90%以上的居民都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陈兴年说,他的晚年生活比较惬意,儿女都在外地打工挣钱,自己和老伴也都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尽管他经常住院,却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
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报销比例和政府补贴都在上涨。以201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成年居民个人缴费标准为例,分为两个档次,即每人每年80元和每人每年180元,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参保人员还可自愿参加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缴费标准也分为两档,即每人每年150元和每人每年300元。“有了这两项内容,参保人员住院费用就能得到较大额度的报销。”
市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还表示,根据新出台的《成都市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先由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再由其中新增的大病保险项目按比例报销,最后再由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按照77%的比例予以报销。“这样可以极大降低生病住院人员的负担,提高城乡群众医疗保障水平。”
【居家】
肢体残疾人董健:
5米长的无障碍坡道
让他居家创业更红火
□残疾人董健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好,可是很多订货会他都去不了。残联花2000多元帮他修了一条无障碍坡道,现在他坐轮椅出门参加订货会方便多了
□ 2013年我市投入550万元,为4496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居家无障碍改造
在2013年的冬天,随着微电影《轮椅上的梦》走红,很多人认识了轮椅上的80后青年董健。在成华区东部时空小区里,一条5米长的无障碍坡道,直通董健的家。
被称为励志哥的董健,全身上下只有右手食指和中指能动。“我相信,我用头脑一样可以证明比别人强。”3年前董健创办了一家专卖宠物用品的网店,现在。每个月的销售额已破20万元。
随着网店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邀请董健参加产品订货会。这本该是扩展业务的好机会,却让董健“左右为难”——“出一次门太难了,苦了自己还要连累家人朋友。”
今年年初,我市再次将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纳入民生工程。董健所在的成华区残联安排各个街道的残疾人专干进行入户走访调查,摸清残疾群众的需求。
“来征求意见后,很快就进行了改造。”与小区物管协商后,一道用水泥板铺就的平缓斜坡出现在了董健家阳台外的绿化带中。现在,他坐着轮椅出门参加订货会方便多了,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除了出行,洗澡也是个难题。以前每次洗澡董健只能坐在凳子上,将头和背靠在水泥墙上,既不舒服还沾灰,“我试过请泥水匠贴瓷砖,可都嫌生意太小不愿意接。”而现在经过无障碍改造后,卫生间里贴上了3平方米的瓷砖,他洗澡时再也不用担心洗完澡一身灰了。董健算了一笔账,无障碍坡道和贴砖一共花了2940元,残联都进行了补贴。
“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保障一直都十分‘强势’,近年来我们在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基础上,一直致力于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市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市投入550万元,为4496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居家无障碍改造,分别为残疾人增加了坡道、马桶、扶手、扶栏、洗澡浴椅、闪光门铃等无障碍设施。
专家谈>>>
经济增长需把保障民生放到更高高度
侯伦广(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发展是为了人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把保障民生放到更高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我们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民生领域改革是重点,比如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制度改革等等。这些关乎基本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社会关注度高,利益诉求多样。
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改善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很多成果。比如连续多年实施的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以及民生领域进行的诸多改革。特别是近年来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实施的民生工程越来越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
前不久,我作为一名市民代表,参加了201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目标完成情况集中检查。“北改”项目、二环路高架系统工程、建设文明院落、保障性住房项目……实地查看、切身体会,我感到惠民举措确实切实落到了实处,使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记者李影 裴睿 李凌翌 摄影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