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帮扶 安居乐业 健康扶贫 昭化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25.10.2018  13:14

 

      □杨黎明
    去年底,广元市昭化区累计实现36个村、6560户2311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今年,计划23个贫困村退出,554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将从2014年的14.17%降至0.58%,区 “摘帽”各项指标也将全面达标。
    昭化区是全省88个贫困县(市、区)之一。截至2014年底,全区有贫困村63个、贫困户8850户、贫困人口30051人。“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咬定脱贫不放松,发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广元市副市长、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曾多次在大会上强调。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2015年4月,区委从各机关各部门单位择优遴选63名党员脱产驻村,担任63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吹响脱贫攻坚帮扶集结号。短短数月,30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与885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用真情、汗水为贫困群众解难题、谋发展、奔富路。
    区委宣传部派驻到大朝乡牛头村任第一书记的翟澍,在驻村工作期间,年迈的父母曾双双住院,他都无法陪伴和照顾,作为儿子的他内心有太多的亏欠。带着这份亏欠,他更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带领群众兴产业、铺富路,让牛头村2016年如期脱贫。
    区人社局驻张家乡金紫村第一书记王正江,将贫困群众当家人,成为群众贴心人;区林业局派驻柏林沟镇马蹄滩村的第一书记罗军带领群众修路,发展养鱼产业……昭化打赢脱贫攻坚战,靠的就是这样一支苦干实干、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铁军”。
圆了贫困户安居梦
    “真没想到,我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而且不花一分钱。”今年5月搬进新房的清水乡清凉村冯子清大爷激动地说。

    冯子清原来居住在清凉村山脚下,那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他家的土坯房阴暗潮湿,相邻的住户早已搬了出去,“搬出旧房住新居”便成了冯大爷多年的梦。
    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整洁有序,乔木遮荫,绿意盎然;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楼”漂亮别致,门前屋后花草点缀,清幽别致,温馨惬意;屋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如今,走马昭化,曾经土地贫瘠、交通落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村变化让人惊叹!
    四年来,昭化区始终坚持把群众“住上好房子”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按照“新建奖补高、改造奖补活、拆旧惠及广”的原则,出台《土坯房建新拆旧奖励政策实施细则》,累计新建聚居点181个、改建农房25000余户,拆除危旧土坯房31600余户,土坯房占比降至4.2%。
看病住院再也不愁
    卫子镇板石沟村村民吴春华,因股骨头坏死,常年要花费大笔的医疗费用,家里也逐渐因病返贫。2016年6月,他以“零押金”方式,经健康扶贫“绿色通道”入院,接受了股骨头置换手术。现在,吴春华不仅生活可以自理,还通过产业扶持,发展起了土鸡养殖产业。
    该区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报账难,探索出健康扶贫“四三三四”模式。实施医疗团队家门口诊疗、劳动力恢复、医疗政策兜底、医护人员结对帮扶“四大工程”;集中资金、集中办公、集中监管“三个集中”,住院费用报销、门诊慢病费用报销、医疗机构垫资费用“三个一站式结算”,开通了健康扶贫政策兑现“直通车”;实行健康阵地、健康明白人、健康习惯养成、健康信息化“四个全域覆盖”,有效破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这一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刊载推广,昭化区也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健委列为全国首批健康扶贫示范创建县区。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深秋的暖阳照着大朝乡牛头山,偶尔飞出几只外出觅食的小蜜蜂,正是这些“小家伙”,让大朝乡的贫困户跟着沾了光。“马上进入冬季了,等明年一开春呀,它们就会忙碌起来。”贫困户刘正松一脸笑意地说。
    蜜蜂要大量发展起来,尚需时日。为此,帮扶部门还为刘正松规划种植了10余亩蔬菜,增加致富门路。“明年蜂箱至少要翻一倍,收入肯定能翻番。等儿子参加电商培训回来,我们这深山里的土蜂蜜、土鸡蛋、农家腊肉就能挂在网上售卖了。”刘正松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昭化区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 “两不愁三保障”的前提和基础,顺利脱贫、稳步奔康的关键。坚持主导产业与因户施策相结合、大园区与户办产业相结合、长线产业与短期产业相结合、农产品基地与工旅融合相结合,按每个贫困村50—100万元、每个非贫困村20—30万元、每户贫困户8000元的标准,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纵深推进“三园联动”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建成10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364个村级特色产业示范园、14100个户办产业小庭园,实现了村村有特色支柱产业、户户有骨干增收项目,群众“造血”功能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