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新村“点亮”扶贫之灯

16.06.2015  10:22

日前,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全国共选取了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古蔺县大寨乡富民村入围。
    一个小小贫困村,如何能入围“国家试点”?古蔺县给出了答案:打造“新村+产业”的综合体,增强促农增收的后劲。
    大寨乡是古蔺县的三个苗乡之一,该县在富民村建起了有苗族特色的新村聚居点,除了民居外,还将学校、村活动中心、群众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广场、民族特色展示一并“”进去;而聚居点周围,产业园区绵延几公里,烤烟、玉米、紫薯、辣椒、向日葵等轮番“上阵”,园区数千米道路,打造成的瓜果长廊,伴着苗乡特色文化活动,生态乡村游、民俗游让当地群众腰包鼓了起来。
    在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古蔺县综合考量乌蒙山区“山高坡陡谷深、立体气候明显、自然资源富集”等典型特征,把川南民居 “坡顶黛瓦穿斗墙、石板晒坝花格窗”等建筑特点体现出来,坚持贫困人口安居、地域文化传承、庭院价值塑造并重,由住建部门和设计单位组织编制建筑图纸,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选、分期实施、相对统一的原则,整体塑造乌蒙新村 “聚散结合、产景交融、人居相宜、古今辉映”的品牌形象。
    具体建设过程中,该县实施以基础配套为先导、产业发展为关键、新居建设为载体、民主管理为保证的 “四大工程”,注重人、产业、新居、设施、生态、文化“六大要素”的和谐共生,让新村建设具有“传承性”、“补短板”、“内涵式”、“可经营”。
    传承性——立足乌蒙山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各族群众“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特点,以既成自然村落为依托,建设有历史厚度、文化传承、乡愁记忆的新村。
    补短板——把建设重点放在117个行政村、3.4万贫困户,每年重点建设25至30个贫困村。
    内涵式——以产业培育为关键,每村明确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确立2个以上增收项目,建立“企业+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连结机制,激活和稳定新村造血功能。
    可经营——在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融入可经营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让新村“能找钱”。
    目前,古蔺县在大寨乡富民村、马蹄乡马岭村、马嘶乡茶园村等地建成一批融田园风光、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现代生活等为一体的特色新村,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特约通讯员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