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片区:“四收入”助农增收

02.02.2015  11:11

乌蒙山片区,即指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行政区划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长期以来,因地理环境独特,水利和道路滞后,一度制约着边远山区老百姓的生活发展。受制于现实条件,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貌纵横,公路等级低,水利条件差,干旱、洪灾、泥石流等灾害频繁,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是农民群众面临的主要难题。

 

如何突破解决农村农业的这一瓶颈,补足“短板”,破解乌蒙山片区农民增收难题?

 

2014年,全省乌蒙山片区助农增收现场会在我市兴文县召开,既是对我市前期开发工作的肯定,也为我市带来了重大转机。“瞄准‘短板’、锁定目标、创新方法,抢占乌蒙山片区农民增收制高点,实实在在为助农增收出谋划策。”这是我市发出的铿锵强音。

 

全省概况:

 

乌蒙山片区是我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年来,乌蒙山片区新一轮扶贫攻坚快速推进,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发展畜牧、林竹、茶叶、蚕桑、烤烟,积极发展林下种养、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产业支撑、品牌带动、循环发展的富民之路。

 

以2013年为例,当年乌蒙山片区9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40元,同比增长13.2%,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片区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92.68万人减少到51.35万人,减少32.68%。

 

我市现状:

 

宜宾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近年来,全市积极抢抓乌蒙山区被纳入国家和全省扶贫重点等机遇,以纳入国家和全省乌蒙山片区规划的高县、珙县、兴文、筠连和屏山5个县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个案典型:

 

石海洞天”以前是一片荒山,兴文县石海镇四龙村引进名豪酒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石海洞天”洞藏白酒项目,并依托“石海洞天”开办特色农家乐、乡村酒吧等旅游项目,由农民自主经营,一三产业相融、农旅互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农民持续增收能力;该村集中供水站转交集体管护后,增加了村上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麒麟农民文化合作社把民族文化转化成为特色商品,实现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双丰收”。

 

创新发展思路,该村只是全县纵多村落致富发展的冰山一角,兴文县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竹产业发展,把竹产品加工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了农民就地就业;培育带动主体,积极盘活林地资源,在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颇具特色、代表性强,凸显了全县在乌蒙山片区工作中推进改革和促进增收的方法思路。

 

念好“山字经” 向经营性要收入

 

按优势优先原则,我市大力发展了林竹、茶叶、蚕桑、烤烟、牛羊、山地乌骨鸡、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

 

其中,乌蒙山片区有4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筠连,兴文为全省现代林业重点县,筠连、屏山为全省牛羊产业示范县。以筠连、高县、屏山为主的茶叶产业,以高县、珙县为主的蚕桑产业,以兴文、珙县、屏山为主的牛羊、土鸡等山区特色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占比达50%以上。同时,全市充分发挥全市生态资源、新村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创新制度 向财产性要收入

 

目前,我市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确定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房产权等确权颁证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全市累计流转土地64万亩,流转金额5.1亿元;累计流转林地93.5万亩,流转金额5.5亿元,抵押面积21.2万亩,抵押贷款5.4亿元,极大地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兴文县作为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全力推进“确权颁证+行权创新+活权增收”改革,全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了200%以上。同时,放活土地承包经营弘,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全市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1家,农民合作组织2591个、家庭农场187个、种养大户600余户,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270万户(次)。

 

扶业提“” 向“涨工资”要收入

 

坚持“稳规模、调结构、强培训、提素质”,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打造“酒都”系列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在农村外出务工数量基本稳定的同时,农民务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

 

兴文县的“订单”培训、筠连县的“创富”培训,不仅培育了一批能工巧匠,还在江浙、沿海等地造就了一批企业老板。近年来,全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常年和季节性使用农民工3万余人,人均年工资收入达1.7万元。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抢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支持,引导和培育了一批技术扎实、经营管理能力强、懂现代农业的农民职业经理人,带领农民发展和增收致富。

 

扶贫强农 向转移性要收入

 

不折不扣落实粮食直补、良种、农机被贴、退耕还林等强农惠农政策,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加大了全市涉及农项目资金的投入。

 

2013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农业切块资金达1.9亿元,安排支农支出30多亿元,增长30%,有力地保证了扶持“三农”政策措施落实。同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广大农村贫困居民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全市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面逐年下降。

 

2012—2013年,我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产业项目资金近2亿元,帮助230多个村发展了产业项目;2014年,初步预计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贫67885人。(宜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