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趟出治贫路 乌蒙山(四川)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探索

13.05.2016  12:22

  □本报记者 吴亚飞 何勤华 唐泽文 吴璟

  5月11日,凉山州越西县大花乡瓦尔村村民阿比果果家中新购进一批仔猪。养猪,是当地政府给阿比果果规划的一条脱贫致富路。奔着这条路,阿比果果不仅摘掉贫困户帽子,还成为村中的养殖大户。

  阿比果果是“十二五”期间乌蒙山(四川)片区区域66万脱贫人口中的一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乌蒙山区大力实施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行动,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全省协同作战、创新脱贫机制,到2015年底,我省乌蒙山片区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08.8万人,减少到4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29.2%降至10.9%。

  乌蒙山片区地处云贵川三省交会地带,涉及我省凉山、乐山、宜宾等4个市州的13个县,集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为一体,如今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迈向了小康。

  向土地要潜力村民致富有“阵地

  “今年全村种植的刺槐、大果红花油茶和台湾甜象草投产后,每户年收入将翻番。”沐川县幸福乡茅坪村村支书周大富指着连片开发的田地介绍,以前茅坪村耕地分散、质量不高,村民以种植玉米等为主,收益少。2013年起实施定点扶贫,茅坪村全村近200公顷土地纳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省、市、县三级政府对每公顷土地补贴1.05万元用于整治,并引导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增收。“随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小土变大田,荒坡变梯田。大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了困难群众长远致富的根本问题。”“过去这里的田地很陡,连牛都站不稳。”喜德县红莫镇回龙村村民沙马木呷说,在这里种地,要付出比平原多几倍的辛苦,0.2公顷苞谷地每年只有不到3000元的毛收入。土地整理后,村里有了梯田和机耕道,实现机械化耕作,农活少多了,现在轻轻松松种0.6公顷地,收入也跟着“翻跟头”。

  为向土地要效益,去年我省安排乌蒙山片区5个土地整理项目省级财政资金7400余万元,建设总规模0.37万公顷,新增耕地321公顷。今年,我省将乌蒙山片区县上报的5个省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纳入《四川省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2016年工作计划》,进行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年初下达资金6500万元,建设规模0.286万公顷,预计新增耕地512公顷。

  向新村要活力“新寨+”加出巨变

  2013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阿比果果决定回乡创业。阿比果果说,除因瓦尔村出台了扶持养殖大户计划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彝家新寨建设。以前是老房子,人和猪住在一起,卫生条件差。“最恼火的是到下雨天,床上都是湿的”。

  当年,瓦尔村50户彝家新寨聚居点建设启动。政府补贴每户2.5万元,免费发放钢炉、餐桌、碗柜、橱柜等“四件套”。2015年新春,阿比果果一家搬进新居。在这座彝族风情的四合小院里,白墙红瓦,明亮通透,水电气网连到家里。有了这么好的条件,阿比果果开始发展生猪养殖业。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马边县以彝家新寨建设为突破口,实施“新寨+”行动,为扶贫开发注入新动力。

  去年,马边县烟峰镇举办首届民俗文化节,3万多游客慕名而来。该镇副镇长柒玉梅介绍,烟峰彝家新寨是全省最大的彝家新寨,也是通往大风顶景区的必经之地。根据规划,该镇将以彝家新寨为核心,周边茶园、梯田、牡丹花海、彝族文化博物馆等特色景点环绕,打造特色“新寨+旅游”。“新寨+”,加出无限可能。住进彝家新寨后,烟峰镇烟峰村制定村规民约倡导生猪进“小区”、污水排出村等。

  我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还启动乌蒙新村建设试点,彝家新寨、乌蒙新村、藏区新居、巴山新居成为我省新村建设扶贫的“四大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