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最根本原因是差钱
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3月16日举行公投,美欧国家联合对俄罗斯施压,甚至祭出将联合制裁的大旗。
自2013年11月21日,亚努科维奇最后时刻拒绝与欧盟签署《欧盟-乌克兰联系协议》,并在1个月后靠拢俄罗斯,以换取后者150亿美元财政援助和1/3折扣价天然气(相当于每年为乌克兰节省20亿美元),引发乌克兰政治危机,到2月22日乌克兰政局翻云覆雨,乌克兰政治危机演变到今天的地步,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是“差钱”。
正因为“差钱”,当初并不喜欢俄罗斯的季莫申科才硬着头皮和俄国人虚与委蛇,并因为总理任上和俄方就天然气价格达成的协议“对本国不利”而饱受“差评”,甚至被自己盟友奚落打击;也正因为“差钱”,一直不喜欢欧盟的亚努科维奇,才会咬着牙把“和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一直喊到11月21日前夕,而且一度让人觉得,他真的打算和欧盟就这么“联系”下去了。
而乌克兰的前途,也将在俄罗斯、欧盟、IMF等国际组织有条件的“输血”援助下,受制于“钱途”。
经济危机迫使为钱低头
正因为“差钱”,乌克兰的领导人才试图先后向欧盟、俄罗斯“求援”。
乌克兰经济自2008年以来已接连经历三次危机,财政赤字接近年GDP5%,经常账户赤字更逼近8%,今年6月到期的美元债券收益率去年年底就突破20%,2023年到期国债收益率高达8.56%,5年期信用违约掉期高达720……和数据一样冰冷的,还有乌克兰的冬季,这自然令俄罗斯高悬的天然气大棒显得更加杀气腾腾。
如今亚努科维奇已经逃到俄罗斯,后者的“嗟来之食”也因此化作泡影,想吃不想吃都吃不上了:2月22日当天,乌克兰示威者和亚努科维奇的《和解协议》被撕毁后不久,俄罗斯也随即宣布援助和天然气降价承诺作废,乌克兰折腾这么一大圈,从俄罗斯真正拿到的援助,只有去年年底支付的30亿美元。
刚刚搭了个框架的乌克兰过渡政府,如今面对的,是比亚努科维奇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糟糕经济形势。
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在2月22日之后立即调降了乌克兰主权信用等级,理由是“外汇储备行将枯竭”,按照惠誉提供的数据,2013年年底,乌克兰外汇储备已只剩下约204亿美元,至今年1月底更只剩下约178亿美元,仅够两个月左右的进口所需,据最新消息,2月22日事件发生后,乌克兰外汇储备仅余约150亿美元。
按照过渡政府总理阿尔塞尼·亚采纽克的说法,乌克兰内、外债总量高达1300亿美元,其中约750亿美元将于近期到期,不仅如此,6月和9月,乌克兰政府还将分别赎回10亿和16亿美元欧洲债券,资金可谓捉襟见肘。有消息称,乌克兰退休金近一个月来无法全额支付,甚至,乌克兰央行迫于内外交困,竟不得不放弃了对本国本币——格里夫尼亚的支持,令该货币兑美元汇率上月底历史性地跌破1美元兑10格里夫尼亚大关。
新政府如今只能把摆脱经济困境的希望寄托在欧美、尤其欧盟身上。
然而欧盟方面并没有那么大方:2009年欧盟和乌克兰等前苏联6个加盟共和国签署《东部伙伴关系宣言》,内容包括这些国家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和欧盟签署《联系协定》,并获准进入欧洲市场,在达到入盟条件后,有资格加入欧盟,这个宣言的要点有二,一是各共和国要为融入欧盟作出牺牲,付出代价,包括货币贬值、能源和粮食补贴降低、市场开放和关税调降等等,二是欧盟以援助作为各国“融入”的回报。由于宣言签署不久,欧元区就爆发金融危机,随后陷入旷日持久的经济衰退不能自拔,至今也未恢复元气,原本就是“原则性承诺”、并无细则的援助(包括资金支持和市场开放回报),自然更无下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初俄罗斯和普京才认为是个乘人之危的大好时机,软硬兼施地把一桌子“嗟来之食”推到亚努科维奇面前。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初亚努科维奇才抱着侥幸心理,去接受俄罗斯这桌连他自己也并不愿下咽的“嗟来之食”。
由于欧盟自身遇到严重经济问题,对乌克兰这个大市场既有消化之心,又无消化之力,才会变本世纪初的“激进东扩”为2009年的“伙伴关系”,且自金融危机爆发后,连这个“伙伴关系”也显得“营养不良”,否则这次危机根本不会以如此的导火索爆发。
IMF有条件“输血”
吞下这些“救命钱”不啻饮鸩止渴:IMF的交换条件已足够让原本动荡不安的乌克兰,未来“鸡飞狗跳”一番。
危机发生后,面对基辅新主人的嗷嗷待哺,欧盟也是口惠而实不至。
2月23日,《华尔街日报》援引一匿名欧盟官员话称,欧盟或考虑向乌克兰提供超过200亿欧元紧急经济援助。但事实很快证明,这不过是一笔“空头人情”:早在去年12月,欧盟就表示,倘亚努科维奇不毁约,乌克兰原本可以得到这笔钱。这笔钱部分来自欧盟、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资助及贷款项目”,部分来自IMF,实际上是已在实施的项目(乌克兰每年能得到15亿~20亿欧元),这个项目不仅像几乎所有IMF类似项目般,有许多苛刻的先决条件(如降低能源补贴、贬值货币、降低关税、开放市场等,可能还将包括减少社会福利,削减政府预算等),而且还要分7年给付,换言之,钱是“活期”的,用于交换的先决条件却是“定期”的,别的不说,政府预算的削减已令基辅当局在俄罗斯咄咄逼人的军事压力面前,连维持军警日常开支的底气都越来越虚,而面对俄罗斯即将挥动的新一轮“天然气大棒”,倘基辅新政府真的被IMF逼着削减能源补贴,后果将会如何?
上个月底,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美国正考虑通过IMF,以贷款担保形式提供10亿美元“过渡性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克里同时还表示,“听说”欧盟也考虑提供16亿美元贷款担保。这些“善款”、尤其“有根有据”的美国10亿美元贷款担保即便真的到位,唯一的用途,不过是帮乌克兰还掉前述将于6月到期的欧洲债券,也就是说,钱从美国左手出,又旋即进入欧盟的右手,乌克兰人只能看见几个五彩斑斓的泡泡。
日前曾有金融分析人士计算,乌克兰未来两年总融资需求,大约是350亿美元,IMF在乌克兰答应各项苛刻条件背景下,可能提供约150亿美元,其余的只能仰赖“规模更大的国际计划”。
3月6日,欧盟公布了一份对乌克兰经济援助的草案,其中提到的援助总金额为120亿美元,但强调“分数年支付”和“有先决条件”。很显然,这个紧急援助草案,和2月23日《华尔街日报》传闻的那一笔,其实是一回事——且和传闻相比又缩水了2/5。
无论如何,倘欧盟能克服自身的官僚主义和拖沓效率,及时提供这笔援助的头款(尚不知数额),将多少缓解一点乌克兰新政府的燃眉之急。
当然,吞下这些“救命钱”不啻饮鸩止渴:IMF的交换条件已足够让原本动荡不安的乌克兰,未来“鸡飞狗跳”一番,欧盟的“先决条件”,只怕也是半斤八两,并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然而,内外交困的乌克兰新“当家”,对其国家的“钱途”,还能有更好的选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