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师大(“校史沿革旧照系列”之二):艰难办学的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04.05.2014  19:04

   编者按: 最近,《四川师大报》开设了“图说师大”专栏,该栏是以图为线串起四川师大60余年沿革的历史,以期读者通过这些图片了解学校历史,珍惜学校发展取得的成就,激发爱校荣校之热情,凝聚改革发展之动力。该栏目的推出由学校档案馆与校报编辑室共同推出。现将该栏目文章转载于此。


▲1947年1月,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召开成立纪念大会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学生的入学保证书和家长签名的入学志愿书


▲四川省参议院致川北农工学院贺电 


▲川康绥靖总署同意川北农工学院启用公章复函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学生的准考证、学生证


▲国立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为川北农工学院题词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教学场景(地理勘察课)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教学场景(耕犁机)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教学场景(农具)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教学场景(化学实验课)   

  东北大学迁返沈阳之时,川北高等教育遽感空虚,而所遗三台校舍和校具,可供千余师生员工之用,废弃实为可惜。于是地方有识之士积极商讨,利用东北大学原有校舍、设备和师资,因地制宜,续办一所高等学校,“以期造就经济建设所需之高级技术人才,以图川北农工生产事业现代化”。1946年4月15日,四川省第12行政专员督察区召开“教育视导会议”,成立川北农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并公推第12区专员程厚之为筹备会主任,三台县长李劲夫、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为副主任,并聘李季伟为院长。6月,李季伟“登报通告成立日期及启用图记”,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编撰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筹备会于“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指1946年5月16日)在三台县参议会设立学院(指川北农工学院)临时办事处,并定是日为学院成立纪念日。”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建立伊始,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由于川北农工学院是地方自建的学校,中央政府没有拨付一分钱,只能靠社会募捐,地方筹集,主要来源以九县征粮和川北盐场盐税为主。加之当时物价飞涨,法币贬值,只能以粮食等实物来作为抵押,因而办学经费只有4万担黄谷,教职员经常不能按时拿到工资,几乎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教职工相当缺乏,许多老师经常加班加点,一人承担多人工作。一位亲身参加了川北农工学院建立的老教师回忆了当时的情形:“开始筹建的时候,李院长从县参议会借了大概几百万元(相当于现在的几万元)作为筹建的启动资金。由于东大还未完全搬走,只能在附近的一个破庙里开展工作。”可以说,尽管有东北大学留下的办学基础,也有地方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但川北农工学院的发展依然步履维艰。1946年8月中旬,川北农工学院在成、渝和三台招考。一位校友回忆说:“由于缺少油印机,只有一筒油墨,一个油滚,几张蜡纸,再加上几根用来夹纸的竹条。就是用这些最原始的方式,印出了第一份招生广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川北农工学院开始了它艰难的办学历程。”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好的办学条件,1947年暮春,李季伟院长受董事会委托,前往南京教育部申请立案,董事长、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徐堪从中游说。但陈立夫认为“工农联合”是共产党的口号,而不是国民党的政策,拒绝予以立案。

  尽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房屋破旧,校具简陋,但教师勤奋,学生刻苦,“都能体谅创业之艰辛”。学生的入学志愿书和入学保证书原件上有这么一段话:“入学后愿遵守学校一切章程及临时校令,专心循序修业,在校外愿束身自爱,誓不玷辱校名。”可见,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态度认真,情绪饱满,毅力顽强。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办学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大公报》在社论《今天的教育问题》中指出:“为地方兴学,本是历史美谈流风余韵,至今不绝,四川各地有好多有名的私立中学和小学,都是由地方人士协力合作经营成功的,今秋开办的三台农工学院和北碚相辉学院,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后,《涪江日报》社也多次报道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办学情况。

  由于私立川北大学及其后的川北大学的关防、学生的学籍、各种档案等历史文件等,均完整地保留在现今四川师范大学,该校许多教师也长期在四川师范学院(大学)任教,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及其后的川北大学也就成为四川师范大学的主体渊源。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建校日——1946年5月16日,也就是四川师大建校的起始时间,即校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