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举措 高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3.12.2013  08:29

  2013年

  成都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

  2015年

  成都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2017年

  成都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均衡教育

  顶层设计

  成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明确,教育规划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指标完成情况被纳入对县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标准引领

  成都从学校建设、教育质量等六个方面系统构建教育标准体系

  截至目前,已制定和完善了18个市级教育标准,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都要变动一次

  政府托底

  2012年,成都市各级一般预算安排财政教育支出162.3亿元,是2003年的8倍

  2013年,共有35.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成都接受义务教育,占比33%

  圈层融合

  成都市各县结成10对“一对一”教育联盟,480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参与结对

  26所农村学校纳入中心城区名校托管,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强化师资

  2012年,全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级干部交流任职389人,教师交流4759人

  成都已消灭了无骨干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高级教师的“三无”学校

  督导监测

  市统计局、教育局、财政局每年发布各区市县教育投入经费公告

  成都每年还要向全国公布校际均衡监测报告和区域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报告

  作为全国第一个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几年,成都在均衡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成为了成都教育当前集中思考的问题。

  近日,市教育局印发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二阶段建设实施方案》。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昨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继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后,成都还将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预计到2015年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到2017年,成都市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今年,成都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这比国家规定的最后期限提早了8年。”吕信伟说,根据国家要求,2015年,全国65%的县要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20年,全国95%的县要实现这一目标。“为什么说是8年呢?是因为成都虽然今年通过的验收,但验收数据都是2012年的。

  在吕信伟看来,义务教育均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手段。据介绍,成都义务教育段普通学校878所,在校生108.3万,人数仅次于广州。如此大的体量,成都如何高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吕信伟用了六个关键词一一做了回答。这六个关键词是:顶层设计、标准引领、政府托底、圈层融合、强化师资、督导监测。

  今年重点扶持排名靠后的百所初中

  顶层设计

  核心指标纳入县级政府考核

  所谓“顶层设计”,是指成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明确,教育规划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指标完成情况也被纳入对县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对未达要求的县级政府将会下发整改通知书或通报批评。

  标准引领

  义教生均公用经费明年再提高

  “成都从学校建设、教育质量、学校运行和管理、区域教育办学水平评估、教育规范化服务等六个方面系统构建教育标准体系。”吕信伟说,到目前为止,成都已制定和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等18个市级教育标准。 “这些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变动一次。”以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为例,2012年成都小学至少700元,初中达到900元,远高于国家标准,计划明年还要提高标准。

  政府托底

  主城区义教生一半是随迁子女

  2003年以来,为保障义务段学生公平接受教育权利,成都采取“政府托底”的方式,先后投入148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项目。“单就2012年,成都市各级一般预算安排财政教育支出162.3亿元,是2003年的8倍。”吕信伟说。2013年,共有35.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成都市接受义务教育,占义教学生总数的33%,较2012年增加1.5个百分点,其中,中心城区20.8万人,约占中心城区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50%。

  圈层融合

  重点扶持中考成绩靠后的中学

  2012年,成都市实施了教育圈层融合战略,成都市各县结成10对“一对一”教育联盟,480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参与结对,覆盖面达42%,2993名城市骨干教师与4546名农村学校教师结成师徒。26所农村学校纳入中心城区名校托管,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吕信伟告诉记者,今年,市教育局还根据中考情况,对全市义务段460所初中学校中排名靠后的100所学校加强扶持和倾斜。

  强化师资

  加强流动 已消灭“三无”学校

  “教育要想均衡发展,教师必须流动,因为择校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择师。”在吕信伟看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力度,教育部也提出用三到五年时间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成都已走过了探索试点的阶段。”吕信伟说,2012年,全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级干部交流任职389人,教师交流4759人。成都已消灭了无骨干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高级教师的“三无”学校。

  督导监测

  激将法促使区市县竞相加大投入

  “市统计局、教育局、财政局每年都要发布每个区市县的教育投入经费公告。”吕信伟说,这抓住了各区县都不甘下游的心理,这样的激将法非常有效。通过监测和督导,温江区教育投入近几年持续加大,生均教育经费从2007年的3900元提升到2012年的10620元。

  此外,成都每年还向全国公布校际均衡监测报告和区域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报告。不但能促使各区县竞相“攀比”,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可从中分析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弱势学校及存在的问题,督促区域适时调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