幢幢新房拔地起——达州市达川区“2345”举措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15.09.2017  19:22

 

 

万家镇双桥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河市镇成都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右二)在基层督导。


    □王锡敬
    9月11日,秋高气爽。笔者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达川区万家镇凉风村易地搬迁安置点,远远的一幢幢白墙青瓦、颇具“川东民居”特色的新房映入眼帘。安置点依山傍水而建,四周群山环抱,松柏苍翠,流水潺潺,环境宜人。
    当天,凉风村5组贫困户于云国一家3口率先从深山里搬进75平方米的新房。他以前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交通不便,到场镇来回要走2个多小时山路。他发自肺腑地说:“我只给了3681块钱,就住这么好的房子,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真的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各级干部啊!”。
    据介绍,该安置点规划搬迁贫困户11户34人,项目总投资280万元,住房占地1.5亩,规划“微田园”2.8亩。采取“统规联建”方式建房11套,于2017年3月启动建设。安置点路、水、电、光纤、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齐全,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农民夜校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其他10户将在9月底前全部搬迁入住。凉风村只是达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经过“精准”识别后,达川区“十三五”期间需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4688户14890人,区委、区政府决定 “五年任务三年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全区按照“重工作进度、保工程质量、争全市前列、让群众满意”的思路,大力实施“2345”工作举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继2016年成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80户3960人后,2017年又规划搬迁2795户8726人,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80%以上,年底可实现搬迁入住。
精准定位 细化“两类政策
    一是细化搬迁政策。达川区编制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出台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意见》《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帮扶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搬迁方式、建设方式和配套政策等,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有序实施。二是细化补助政策。针对不同搬迁方式,出台差异化补助政策,对联建、自建房屋的按人平2.5万元补助;对城区、场镇购房的按人平3万元补助,对农村购房的按人平2.5万元补助;对统规统建的按人均25平方米的实际建设成本(每平方米不超过1000元)补助;对6人以上的按6人计发补助资金,确保了搬迁群众的建房资金需要。
规范流程 严格“三项标准
    一是严格认定标准。按照群众自愿原则,严走“五个流程”,即“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乡审核、区审定”,锁定“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并建立认定台账,确保有意愿的一个不落、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二是严格档案标准。按照“一户一档”要求,逐户建立“五个一”标准纸质档案,即每户一份申请书、一份审批表、一份搬迁协议、一份政策明白卡、一套合法证件。三是严格建设标准。按照“保障基本”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严格执行人均25平方米、6人以上(含6人)住房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的政策,按砖混现浇结构、Ⅵ度防震标准建设,并按统一标准进行风貌打造和室内装修,确保满足搬迁群众生活基本需要。
强化保障 坚持“四个优先
    一是力量优先加强。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指挥和统筹协调,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量优先加强。二是项目优先审批。按照“程序不减、时间缩短”原则,建立行政审批快速通道,确保项目预算财评5个工作日内完成,比选7个工作日内完成,招投标35个工作日内完成。三是资金优先安排。整合新村扶贫、土地增减挂钩、交通水利等项目资金8000万元,全力保障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调拨。四是用地优先保障。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先安排有搬迁任务的乡村,搬迁用地优先实行村组内群众自行调剂解决,实现用地“零地价”。
落实责任 推行“五大机制
    一是工作机制常态化。严格执行“区负总责、乡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责任机制纵深化。建立“区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责任体系,确保群众及时入住、如期脱贫。三是监管机制严密化。成立建房理事会和建房领导小组,聘请专门监理人员定点定员专业监督,区质监站分片巡回监督,村质量安全监督小组实时监督,对工程建设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确保质量优良、施工安全。四是管理机制规范化。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统一由区财政集中管理,严格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坚持先预算、再施工,先检查、再拨款。五是考评机制精细化。对易地扶贫搬迁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考评、半年一总结”,定期从建房开工率、搬迁入住率、资金到位率、群众满意率等方面进行综合排名,全年对乡镇考核评定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并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工作经费。凡一次考评排名末位的,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约谈;连续两次考评排名末位的,在全区通报批评;连续三次考评排名末位的,由纪委监察部门启动问责程序,有力推动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培育产业确保增收致富
    为使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达川区更加注重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大力实施贫困村 “七有”、贫困户“七保障”,实现“六个一批”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着力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明确后扶政策。结合“十大民生救助制度”,出台土地、金融、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等相关扶持办法,给予搬迁户最大的政策支持,有效保障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所需。二是壮大骨干产业。着力推进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生猪、乌梅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茶叶、“双椒”、金银花、柠檬、蓝莓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等乡村旅游。三是优化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搬迁户”模式,使搬迁户在产业链上增收。同时,鼓励搬迁户用政策性贷款或部分政策性兜底资金入股市场主体,参与分红提高收入。通过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的医疗、上学、出行、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群众搬迁后发展产业更具条件,就业机会更多,增收渠道更广。
    东兴乡二郎桥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依托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水源条件好的优势,成片发展青花椒产业1020亩,果园320亩,按照“工厂进农村、就业在家门、工农两不误、脱贫早致富”思路,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厂,生产与加工过程中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贫困群众统一培训上岗,每月工资可达1200元以上。依托50亩观赏荷花项目,发展农家乐2家;10户贫困户售卖特色农产品,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公司按支付工资总额的5%划账支持村集体经济。易地搬迁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基地务工、庭院经济等实现持续增收,形成了一、三产业相融,二产带动,安置点与景区联动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