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部开门为未来聚力
□本报记者 梁现瑞 曾小清
5月27日,作为四川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工程项目,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
时代的脉搏跳动,从四川到西部,从中国到世界,这项重大战略举措的意义不仅是推动四川加速融入全球经济,而且将强化和提升四川在全国开放发展的重要地位。
为西部开门:
国内第三个“一城两场”的城市,从空间上构成一个“铁三角”,将稳稳支撑起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呼应“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是当前激荡的中国乐章中的一个音符。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前两天,国务院发布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一个月前,另一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批复。
君在江头,“我”在江尾,两大城市群,方向不一,内在目标却高度一致: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如何建成?如何融入?
国家点题,四川作答。全面融入,交通是关键。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战略定位锁定长江经济带向西延伸的空中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航空港,推动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由此,国家的宏大战略与具体工程之间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呼应。类似的呼应,也存在于两座城市机场建设的“巧合”:1999年,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一城两场”的城市;2019年,伴随着天府国际机场一期的建成,同样的精彩将在蓉上演。
历经20年,从东部到西部,两座“一城两场”城市的背后,中国经济热点完成了同样的演进轨迹,从东部开放开发到西部大开放,不仅是机场的崛起,更是中国经济热点的重磅接力。
这是历史的选择,这是国家的重托。除北京、上海外,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一城两场”的城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定位为国家级航空枢纽,成为与北上广遥相呼应,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成为中国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国际空中门户。
三大枢纽将形成一个稳定的“铁三角”,互为犄角,牢牢支撑起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为西部融入世界开辟一扇崭新的大门。
为四川铺路:
高标准建设天府机场,将有利于四川构建立体交通体系,破除四川盆地的局限,抢占西部开放前沿的地位
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动工建设的前两天,又一趟蓉欧班列满载货物,从成都青白江出发,奔向欧洲。
放眼全国,截至目前至少有9个城市开通“X新欧”货运班列。出发点不同,终点却一致——西部、欧洲。
这个场景的背后,隐含着时代的走向。从“向东看”到“向西看”,中国对外开放的方向和重点已悄然生变。轰鸣的汽笛声中,新一轮重大战略机遇正滚滚而来。
如何抢抓?如何利用?
历史点题,四川作答。从历史和世界的视角来看,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推手。
四川地处西部内陆,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各种交通方式来看,航空是破解交通瓶颈,加强与世界联系最重要的手段。
高标准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有利于四川构建立体交通体系,破除四川盆地的局限,抢占西部开放前沿的地位。
不只是四川。当前,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全新历史阶段,未来还将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整个西部都没有一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辐射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对于中国西部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为未来聚力:
天府机场带来的人流、信息流和智慧流,将推动全球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汇聚四川,推动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考察四川航空业与四川经济发展,两条曲线多次“重合”:
2011年,双流机场第二跑道投入使用,同年,全省GDP过两万亿大关,次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破3000万;2015年,双流机场游客吞吐量过4000万,四川GDP突破3万亿大关……
在过往的十多年中,机场旅客吞吐量和全省GDP盘旋上升,共同见证着航空和经济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
2016年是“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发展动力转换、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展望未来,到2020年,我省GDP将突破4万亿元,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两个跨越”的战略目标。
如何跨越?如何支撑?
未来点题,四川作答。从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看,机场不仅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成都也是国内最早规划建设临空经济的城市之一。2014年全省临空产业总收入1500亿元。
新机场的建设,让四川临空经济底气更足。按民航业界的“1:8效应”,新机场建设将带来近6000亿元的临空经济放大效益。
我省明确,利用双机场优势,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对外商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做大做强航空经济。
双机场对四川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力,不仅是有形的,还将带来人流、信息流、智慧流,推动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在四川汇聚,推动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