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服务前先问需

13.12.2013  11:18

我省为残疾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入围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记者  李丹  文/图
        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里,客厅、卧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11月27日上午,内江市东兴区西林街道月亮社区的残疾人李泽新和妻子张仕燕在自家新居里,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卫生间里的残疾人专用沐浴椅。“政府帮我们解决居住问题,为了让我们生活方便,就连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李泽新感激地说。
        由省残联申报的“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惠及280余万残疾人”项目,近日入围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1月底,该项目进入实地评估阶段,来自中央编译局、四川大学的专家,陆续走访成都、内江、泸州等地残疾人家庭,实地考察这项服务为我省残疾人带来的实惠。
帮扶前先上门摸需求
        今年以前,50岁李泽新一家还寄居在一个6平方米的平房里,儿子在上初中,全家的稳定收入每月仅245元的城镇低保金。
        去年底,西林街道残联和月亮社区残协工作者来到李泽新家入户调研,了解他有哪些需求、享受了哪些保障政策。“我们一家三口希望通过劳动改变家庭收入,居住条件更好点。”李泽新恳切地说。
        入户调研后,李泽新一家的低保金提高到每月615元,政府为他们落实了一套廉租房,配备了残疾人辅助器具等。不仅如此,街道党政办还给李泽新解决了工作,每月工资1075元,社区也为张仕燕安排了工作。让李泽新一家过上好日子的,正是我省为残疾人提供的“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以下简称“量服”)。
        我省是残疾人口大省,全省残疾人622.3万,涉及2002万个家庭,占四川总人口的7.57%,比例居全国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帮扶政策如何落实?省残联探索创新,“量服”工作应运而生。
        谈及创立该工作思路的初衷,省残联理事长毛大付讲起一个真实事例。“2005年,有一批捐赠的轮椅分配给成都市残联,但因为不知道辖区内的残疾人情况,轮椅竟然发不下去。”毛大付说,一边是轮椅发不下去,一边是残疾人的需求传不上来,“残疾人受身体条件限制很难走出家门,他们的需求怎样表达?
        带着问题,成都市残联从2005年起,为残疾人开展“量服”,走村入户摸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通过摸索,思路逐渐清晰:为残疾人提供有效服务的前提,是必须准确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大量帮扶资源如果不能和残疾人个性化的需求进行有效匹配,就很难帮助他们真正解决困难。
        2011年,“量服”在全省推广。3年来,共为全省280多万名残疾人提供了超过5000万项次的服务。
菜单式服务”一目了然
全省残疾人摸底情况完成后,重点解决服务“供给谁”的问题。
        在推进“量服”过程中,省残联采取“菜单式服务”的举措,通过服务指南、公示栏等方式,把各级各部门为残疾人提供的各项服务展示出来,让残疾人知道有哪些服务,怎样得到这些服务,确保每个项目都能落实到真正需要的残疾人上。
        日前,省残联维权处处长、省“量服”办公室主任梁峰,向评估专家现场演示了我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的操作。只见他登录平台点击鼠标,各市州的残疾人基础信息、需求统计、项目完成情况一目了然。除教育、就业、康复等基本情况外,残疾人享受项目的进展情况、服务明细能在平台上清楚查询。“信息平台数据实时更新,不仅纵向可以理清残疾人基本状况,横向还在市州之间形成对比,并监督各地落实各项保障的情况。
        截至目前,该信息平台已录入156252名残疾人信息,落实服务的达到154072人。
        梁峰说,通过“量服”工作,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新实施了一系列事关残疾人切身利益、实在的民生项目。今年,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中有7项涉及残疾人民生,占到了全省“十项民生工程”所有小项的10%,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仅这几项民生工程,每年筹集资金达4亿元,直接造福60余万残疾人。
残疾专干素质待提升
        随着“量服”工作在全省深入开展,一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高县残联理事长易庆平认为,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让残疾人在享受特惠政策上存在地域上的不平等。“根据‘量服’普查信息显示,全县有5000多名残疾人希望得到就业帮扶,但因为财政困难,真正从残联口径得到资金扶持的只有600人左右。”易庆平说,目前县上的特惠政策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仍然是“短板”。易庆平介绍,宜宾市所有乡镇目前没有残联专干,乡镇的社会事务工作者都身兼数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此,屏山县残联理事长刘盛田深有感触。他建议,应该把文化素质、电脑操作等条件作为残疾人专干的硬性指标,“如果残疾人中选不出来,可以考虑聘用残疾人亲友。
        为了解决“量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省残联将继续重点培养各地的残疾人专干,同时,由当地残联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具体落实,负责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残疾人工作者的能力提升。
        “‘量服’是一个循环往复、与时俱进的工程,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毛大付说,希望各地更加重视、关心残疾人工作,为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就业营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