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脱贫提供更多更好保障
学 员:省委编办副主任 简旭东
蹲点地:凉山州盐源县棉桠乡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晴
虽然已是第3天,但每天穿行在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方,对习惯在成都平原生活的我仍然是个考验,耳鸣症状已完全消失,但持续的浅层睡眠还是让自己疲态尽显。
今天的目的地棉桠村是全乡海拔最高的村子,海拔超过2800米,严重缺水。在棉桠村村小操场,我从十几名彝族同胞那里听说了“教育名人”老米的故事,便主动提出到老米家去看看。
一排三间瓦房子,土坯墙,泥巴院子,用木棍扎成的外墙栅栏,这是典型的彝族农家。老米本名米双歪,今年48岁,小学文化,黝黑的皮肤,凸显的颧骨,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握手时能充分感受到他手上的老茧。
村支书杨明友说老米是全村的骄傲,4个孩子无一辍学,3个在上大学,最小的读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孩子们成绩好又懂事,远近闻名。听到夸赞,老米说“是党的政策好!”为了供孩子们上学,老米种了30亩土地,向亲戚朋友借了10多万元债务。但要命的是这一带严重缺水,种植的马铃薯要望天收。关键时刻政策发力,4个孩子都享受到了国家学费减免政策,个个都能拿到国家奖学金,“没有大家的帮助,我拿什么供养他们呢?!”
我问老米还有什么需求,老米回答:“我再苦再累也要把这4个孩子的学业供完。如果说有什么,就是希望国家加大倾斜力度,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上大学!”
我敬佩老米在困境中的坚忍,更敬佩他的教育情怀。面对四大集中连片地区的贫穷现状,面对眼前彝族地区群众的贫困面貌,我更感觉肩负重任,要结合自身工作,科学运用机构编制资源,为教育脱贫提供更多更好的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