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省治理现代化注入"数字动力"

19.01.2018  07:14

  刘道伟图

  编者按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全球数据爆发增长、海量集聚,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应该如何理解这一重大战略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如何把握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关键和重点?如何为我省现代化治理注入“数字动力”?本期专论特邀专家进行解读。

  嘉宾

  周 涛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罗以洪 贵州省社科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刘志杰 本报评论员 张雨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强调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应如何认识这一“新阶段”?国家大数据战略出台的大背景是什么?

  罗以洪: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发展产生了海量数据,提升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大数据的应用成为技术发展新的课题,信息化发展进入了“大数据”这一新阶段。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在“全面融合”的时代,全球化的数据洪流给国家之间原本封闭的物理疆界和国家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国家大数据战略积极拓展我国网络空间、维护国家数字主权,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全世界各经济体间的开放融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融合,有利于打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打造生态型、平台型、融合型的产业集群。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提升政府效能和民生服务水平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大数据体系下,即使是在乡村和社区的细微数据都可被充分采集、汇聚,借助数据开放、透明的数据共享体制,实现国家政令通达与因地制宜的高度统一,有效提升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周涛:大数据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数据的资源属性,即通过保障数据的质量,提高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和可利用性,使得采集沉淀的数据具有成为重要资源的潜力。二是数据的价值属性,即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获得更为精准的分析洞见,以此指导决策。三是数据的流通属性,通过交易、共享、开放让数据流动起来,让数据在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发挥价值。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部分政府的业务已经实现了系统化、电子化,并且沉淀了大量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之间壁垒森严,数据利用效率很低,信息化系统架构的思路往往与大数据所强调的属性相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站在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之上,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我国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再往上推一个阶梯。

   用好数据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主持人: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

  罗以洪:2016年G20会议这样定义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可见,数字经济从本质上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先进生产力代表,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数字经济成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之一。

  主持人:大数据对于政府精细化治理有怎样的推动作用?如何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周涛: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主要体现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这三个方面。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政府决策前能够感知当前的态势和资源,定量预判决策的效果。例如通过集成交通类App、地铁等交通数据,分析、预测城市交通工具人流情况,从而在决策中实时给出可量化、可对比的效果反馈。社会治理的精准化主要体现于在有限的政府资源下,精准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社会治理中的主要因素,从而在有限资源下精准管理。公共服务高效化主要体现在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快捷,特别是消除办事中的重复性工作。通过政务部门之间的数据融通,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罗以洪:过去,受信息采集技术和信息挖掘技术的制约,决策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往往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持,使得决策过于倚重决策者本身的经验和直觉,制定出的政策无差别、简单“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大数据能够更为有效地集成各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为决策者决策提供重要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撑。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信息资源集成、分析,能得出科学结论。大数据可以提升政府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能够提升政府服务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大数据样本量大,能够覆盖到具体的社区、居民等社会资源,从而能够通过分析,将全社会资源的需求、生产、分配和供给联系起来,进行比对,进而提供精准服务。

   加快推动大数据战略落地落实

  主持人:四川加快实施大数据战略,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当前应如何行动,确保大数据战略落地落实?

  周涛:就我省加快发展大数据的具体措施,我有以下建议。一是成立专职部门,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数据产业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二是全面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和政务应用示范。建立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开放平台和交易平台,切实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在涉及民生服务和智慧治理的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加市场化采购的方式,推进一批充分体现“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示范性应用率先落地。三是建设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在条件成熟的市州建设面向大数据普适关键技术和行业纵深技术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重大应用基础研究的筹划、组织和实施。在人才科研基础不成熟的市州,成立与该地产业优势相匹配的“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如大数据+农业、工业等),就行业纵深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四是建立针对大数据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我们从实践中得知,大部分大数据企业都是轻资产无抵押的,应探索尝试针对大数据重点企业的信用贷款机制。要大力提升大数据方向创投资本在四川的聚集度和活跃度。五是系统构建多层次的大数据人才内培体系。整合高端资源,既要做好学科及研究中心的建设,还要打造全覆盖、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六是全力培养一批本土的大数据“独角兽”企业。应抓住目前我省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大数据企业群,在股权投资、债权授信上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和突破,并通过优先开放政务数据,优先采购大数据服务等方式,提高对潜在大数据“独角兽”企业的扶持力度。

  罗以洪:四川信息化应用水平居国内前列,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但四川也面临一些大数据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数据资源集聚与开放体系不够成熟、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还需完善、集聚发展优势有待培育等挑战。因此,加快实施大数据战略,应着力推动大数据共享与开放。数据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数据共享与开放不足,因此要积极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的互联共享。应创新大数据人才支撑。四川是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以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主的大数据人才培养高等学府,为四川及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发展事业靠人才,四川在这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才高地的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交流模式,让大数据人才进得来、留得下、有所为。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商用价值,不断发展壮大以数据采集、加工、交易等为主的大数据产业核心业态,发展智能终端产品、外包服务及呼叫中心等大数据产业关联业态,发展电子商务、新兴金融、智慧物流等大数据衍生业态,积极用大数据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