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郑嘉诚: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14.05.2015  13:04

 

19世纪初,工业化革命的浪潮开始渐渐改变美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笔直的铁路将森林一分为二,响亮的汽笛声惊扰了森林主人的美梦。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人们放下了手中的农具,开始在厂房里面敲敲打打。日益增长的人口占领了荒地,他们砍伐大树,焚毁草原,目的只是为了腾出地盘来搭建他们所谓的文明。与此同时,贪婪在人们心中瘟疫式地蔓延,每个人都为了追求金钱和更舒适的生活而绞尽脑汁。世界变了,人们的生活上了发条似的,没有人再去关心那些最本质的东西了,在他们眼里只有金钱和金钱带来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物质生活。

与大部分人不同,梭罗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寻求一种别样的生活。在这里,湖是他的朋友,松树是他的朋友,狗鱼是他的朋友,猫头鹰是他的朋友,整个大自然都是他的朋友!

两百年过去了,这个时代却依然还在持续,它似乎是更加强壮了,毕竟社会还在向前发展,难道要回到那个老祖宗生活的年代么?如今若是在大街上说出自己想要回到深山老林,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然,旁人只会哈哈大笑了吧。蒸汽机这样的发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同时,蒸汽也像核裂变一样,一旦新的制度打开了人性,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呢?

一、人与人性

贪婪从古至今都存在于人类社会,即使是在氏族社会,一起劳动、一起吃饭的年代,总会有那样几个把稻米偷偷藏起来的人。但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现象是极少的。你吃的是稻米,我吃的也是稻米,虽有饭量大小的差别,但生活质量上也不会差多少。随着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进步,人们的眼睛就紧紧地盯上了那些新生的财富:你住的是木屋,我住的却是草屋;你穿的是丝绸,我穿的却是粗麻,凭什么?于是,财富就成了人们的追求对象,而那些革命,无论是制度革命还是科技革命,无疑成为了催化剂,加速了时代的进步,放大了人们的贪婪!

一切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人们把砍伐的树木拿去卖,把开采的石料拿去卖,把捕杀的猎物拿去卖,把抓到的黑人拿去卖,也不管自己的良心与诚信,反正目的也不是它们,只是钱。

链式反应就是这样,得到了满足的人们往往更不满足,从而想得到更多。奋进地向目标前进的同时,也会越发变得贪婪。二十几平米的房屋已经够住一辈子了,却总会有人今天买了五十平米的房子,明天就会想着一百平米的房子;今天买了成都市郊区的房子,明天就会想着北京市中心的房子。那些拥有二十多套房产的人真的需要二十多套房子来住么?

世上有的人得到的太多,而另一些人又得到的太少。”人们往往认为社会的天平总是载着社会的资源与财富偏向远离他们的一方,便开始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他们埋怨的不公平不过是天平为什么没有偏向他们的一方而已,而这又是另一种不公平……一种攀比的心态孕育着贪婪,一种贪婪的心态抚养着攀比。它们出生,它们成长,它们把人们手中的指南针指向金钱和更舒适的生活,而精神上的追求则慢慢地移动到了北方。

建筑工人们搭建起象征着现代化的高楼,自己却只能住在大厦阴影下的板房之中,也许住在自己建造的豪华公寓里的情景只在他们的睡梦中出现过。但是他们就一定比住在豪华公寓里的人穷么?至少精神上不一定。我看到过在路旁读书的工人,也在新闻上看到过考过英语托福的厨师,他们在精神上确实比一些炫富的富人富有。

精神上的富有有什么用呢?它既不能用来交换房产汽车,又不能用来购买柴米油盐,甚至还被人家戴上“当代阿Q”的帽子。不要去理会那些拜金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他们有些东西永远不明白,也永远不会明白:

人的灵魂所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钱来买的。”——梭罗

二、人与生活

时代带给人们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也让人们体验快速的生活节奏和浮躁的心境。似乎什么都不能让人们静下来,让生活简单下来:川流不息的车辆,拥挤的地铁,机械重复着生活的人群……似乎早已没有一片净土,桃花源似的净土。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贪婪,没有争斗。锄头敲击石块是悦耳的音乐,微风轻拂柳枝是曼妙的舞姿。远处传来的是古老的语言,语言里面没有“机器”、“工厂”、“金钱”、“战争”这样的词汇,金钱和更舒适的生活不是这里的人们追逐的对象。一间木屋、一块地、一把锄头,不见得比住在宫殿式的别墅里的人生活得差。

太多的事情扰乱了本该平静的心,或者说浮躁的气体已经充满了生活的气球。人们就像是地雷一样,一有什么动静便会爆炸。救火车“呜哇——呜哇——”地叫着,一些人放下手中的书本,往窗外望去;一些人将缝到一半的衣服扔在一边,走出了门;一些人停下了脚步,忘了本来应该去往何方。书也不看了,针线活也不干了,路也不继续走了。他们的目光跟随着警报声音的方向,好像自己家中着火了一样焦急地去寻找真相,还不忘问问闲事人:“哪里着火了?”——火就在你的心里吧!

生活就是因为太多的顾虑而变得复杂又浮躁,何不让生活变得简单一些!

不必去寻找瓦尔登湖,也不必像梭罗一样隐居在森林之中。清晨,叫醒你的是温暖的阳光,然后捎上一把椅子,端上一杯咖啡,来到湖畔,感受着和煦的春风,聆听着清脆的鸟鸣,看着白鹭从你的身旁飞到湖的对岸,大雁在天空中排成人字形的队列,你只需静下心来,享受这个天人合一的时刻。最好是在身边放本书,慢慢地翻开它,《庄子》《陶渊明集》《希腊神话》《马可波罗游记》都行。闭上眼睛,去寻找那个简单的生活。这时,文字与句段形成的天然屏障将世间的烦恼与喧嚣隔绝在了九霄云外,你的世界简单到只有你一个人,你可以想着种种或者是看上一天的书。傍晚,伴随着晚霞走入地球的阴影,你回头望望静如湖面的心,是怎样的简单与舒适!

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变得简单,简单到像西西弗斯那样,却不是推动着巨石,而是真正地倾听着生活的巨石告诉你的一切: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是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

三、人与自然

人们如今享受着的生活,是大自然的眼泪一滴一滴养大的。人们看得到繁华的都市,却看不到被剥皮的山丘;人们看得到茫茫的田野,却看不到正在哭泣的森林。阳光落在城市中间,没有了斑驳的树影,只剩下毫无生气的线条。高楼大厦像百叶窗似的挑剔地选择着阳光,玻璃幕墙就像平静的水面,即使微风吹过,也看不到半点涟漪。死的,一切都是死的,它们只会静静地站在那里,不会生长,不会繁殖。还好空气帮了大忙,它遮住了这些死物的轮廓,好让人们看不到它们,甚至天是亮的,却看不到太阳。

千万年前的宝藏被人们挖了出来,然后人们用这些宝藏污染着它的主人。矿坑越挖越深,有那么一点要把地下的宝藏挖完的意思,他们最好再砍一些树,用这些木头造出千万个长方形的木箱,好让自己有一个归宿。

我去电影院看过最近上映的电影《狼图腾》,电影中出现的中蒙边境上的草原、湖泊就像是中国的瓦尔登湖。蒙古人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腾,他们的头顶是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草原能看到天的尽头,蒙古包的炊烟朦胧了远处吃草的马群、羊群。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草原狼会吃掉蒙古人的羊,蒙古人自有他们的做法,并且这样做了很多年,大草原生机也丝毫未减。

拖拉机来了,大卡车来了,除了马叫和羊叫,天籁之音中多了机器的轰鸣。草原变成了农田,机器冒出来的浓烟多过了蒙古包的炊烟,而那些草原狼,则被赶尽杀绝。当小狼最后回头看了看陈阵,然后独自向草原深处走去,和谐相处的时间定格在草原上出现农耕文明的那一刻。也许这是千百年来腾格里从未看见过的生活方式,也许他在天上看着,也许他不想看!

      人类可以放手改造自然,却不能放肆改造自然。人类的文明是搭建在剥削自然的基础上的,为什么不能和谐相处呢?不要认为什么都可以解决,要知道自然界比人类强大得多。如果有一天,没有纯净的空气可以呼吸,没有清洁的水源可以饮用,这时,人们向耶稣下跪,向释迦摩尼下跪,向默罕默德下跪也无济于事。

其实:

文明人就是一种更有经验和更聪明的野蛮人。”——梭罗

我阅读着《瓦尔登湖》,想象着书中描写的风景,一片纯净的湖水,一片葱郁的栎树林,一间梭罗自己建造的木屋……文中的语言让文字活了起来:我仿佛看见几条狗鱼跃出水面,水边是几棵大树,在树上,猫头鹰在打着盹儿,在树下,梭罗正在和自然交谈着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那么自然。我感到可惜,可惜没有在“瓦尔登湖”阅读着《瓦尔登湖》。

一旦从书中抽离,耳旁又开始了喧嚣,生活又变得浮躁。如今像梭罗一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吧。我们不再是天真的孩子,不再能够无忧无虑地玩耍,但生活却可以变得简单,静静地看一会儿书,哪怕只是为了减去生活中小小的一部分: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梭罗

 

作者简介:

我是郑嘉诚——一位交大的普通青年,来自于“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市,现就读于机械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我的特长不多,爱好却很广泛,和其他工科男一样,功课之余,闲来无事也会看看书,写写文章,打打游戏。说到看书,我尤其喜欢中国古代历史类的书籍,不管是正史记载的王侯将相、还是野史流传的流言蜚语都喜欢去研究,特别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片段,往往希望刨根问底直到拥有自己的观点。我偶尔也会写下些随感,也会文艺那么一下,不至于工科四年把文学忘得一干二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