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送鸡苗 而不是直接送钱

14.08.2015  10:48

驻扎点:青川县瓦砾乡乌龙村

 

8月3日,记者来到青川县瓦砾乡乌龙村的一处通组公路工地时,正好碰到广元市卫计委驻乌龙村的帮扶干部王开宣。王开宣满脚稀泥,正和县交通局的工作人员一起查看通组公路硬化的准备情况。

 

目前建筑材料、施工设施已备齐,这条路马上就要开工了。”王开宣告诉记者,乌龙村有168户638人,其中精准识别建卡贫困户37户137人。去年底,瓦砾乡在该村启动了精准扶贫项目,力争在今年实现乌龙村全面脱贫,“时间紧、担子重啊!

 

王开宣说,为了让乌龙村的贫困户在今年就100%脱贫,省、市、县对口帮扶部门三级联动,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通组道路硬化,“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补贴,生态养殖、茶叶、食用菌等产业扶持,以确保脱贫成效精准。

 

干部群众齐努力扶贫攻坚阵仗大

 

这里上班不打卡,但是比打卡还累。”王开宣说,3日下午要组织赵家沟组的贫困户开院坝会,他早上7点过就逐一去通知,顺便看看这段时间“一建三改”的进展情况。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修路工地,和县交通局的工作人员为开工做准备。

 

记者跟着王开宣朝村委会走,一路打量乌龙村的村貌:村里很干净,几乎没有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绿油油的茶树一级级地栽种在半山坡上,有的田地里整齐地摆放着椴木,上面是刚长出来的黑木耳。每家每户的院落前头、道路边的边角地都种上了玉米等粮食作物,几乎每家每户都喂着土鸡。“村里的坡地多,村民就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种粮食。另外土鸡要吃食,也需要大量粮食。”乌龙村村主任张勇告诉记者。

 

3日下午,在乌龙村赵家沟组贫困户张玉平的院坝里,王开宣上午召集的全组4户贫困户陆续到齐。这里开会很随意,一般就在院坝里或庭院外找个空地,大家围坐一起,讨论讨论上面的一些新政策,扶贫举措等与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事情。记者也参加了院坝会。

 

前段时间县委召开会议,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主要内容就是扶贫攻坚,按照政策要求,精准扶贫要求到每户人,每家每户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每年投入多少钱到户,多久脱贫,都要精准。通过这次院坝会,希望大家交流一下扶贫的想法,有哪方面的扶贫需求都可以提出来。”王开宣说。

 

起初贫困户们比较拘谨,不愿第一个开腔。于是记者主动发言,说了自己到村后的一些感受:“刚才在田间地头走访,我也听到了你们的一些事情:赵家沟组贫困户曹义德听说家里正在开展精准扶贫,前天从成都回来准备 ‘改厕、改厨’;王海玉年前在广元市卫计委的资助下,新修了一个圈舍,添置了70只鸡苗,目前70只鸡已经出栏,净收入2000多元钱,看到效益后王海玉又自己掏钱买来500只鸡苗继续喂养。走访下来,我发现乌龙村村貌整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很感染人……

 

记者的一席话,一下子打开了贫困户们的话匣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建议。

 

这里茶叶少,但有基础,以后要考虑好该怎么发展。”村民王海玉说。

 

我患有脑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病,做农活累。家里缺劳动力,地在大山包后头,要走半个小时,希望考虑一下这种情况。”村民李芳指着前面的一座高山说。

 

送钱不如送鸡苗授人以渔最重要

 

院坝会结束后,记者到参会的贫困户张玉平家里走访,看见她家后院的沼气池已修好,厨房改造后焕然一新。“家里穷,自己建沼气池、改厨房有困难。因此,砂石、预制板、配套设备等购买费用,都是村干部预先垫付的。”张玉平说,丈夫出去打工了,她则给村公路掏边沟、搞清洁,一天30元工钱也干得很起劲。

 

随后,记者又赶到贫困户李绍菊家。“6年前我家遭了山洪,房屋和两台汽车被大水冲走。除房屋损毁外,现在还欠债近10万元。”回忆起6年前的那场洪灾,李绍菊伤心地说。如今,在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她家渐渐走出了困境。在李绍菊家的地里,记者发现她家的玉米地里不仅“高低搭配”种了魔芋,魔芋下面还有一簇簇竹荪,既节约土地,又增加收益。另外她还发展了7000棒椴木木耳。通过发展这些产业,李绍菊一家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乌龙村村支书曹孝德向记者透露,贫困户积极性高,但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比如饲养的羊子丢了一两只,会找村干部诉苦;帮扶干部运来鸡苗子,有贫困户不理解,甚至建议:“我们缺的是钱,与其给鸡苗子,不如直接给钱。”帮扶干部不得不反复解释:“给鸡苗,是想让你们钱生钱,最终能帮助你们脱贫。

 

为了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乌龙村作了一些尝试。比如,村民搞“一建三改”,每户按国家政策补2000元,县工商联补1000元,财政实行“先建后补”、县级报账制。不过,实际上许多贫困户拿不出钱来修。村里的应对措施是:由村干部出面赊购或垫资买建设材料,同时组织五六家贫困户互帮互助、出工出力,缺劳贫困户还可申请民政救助。这些举措,都激发了贫困户的积极性。

 

在产业发展方面,扶贫干部的想法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比如,村里有老旧茶园,长期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缺劳动力,村里的方案就是进一步改造茶园,同时扶持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好村民来采茶。另外,帮助李绍菊这些有能力先脱贫的村民树立主体意识,让他们将来能带领更多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四川农村日报 记者 刘佳 沈若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