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粒种子,永远追赶太阳的人(一)
18.09.2014 14:38
本文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编者按 :在海南陵水、云南西双版纳有两片田地非同寻常,它们是我校水稻、玉米南繁育种两大基地。数十年来,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往返“迁徙”,进行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洒下了辛劳的汗水,培育出了希望的种子。
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本网记者谨以上、下篇献给伟大的南繁育种人,向他们献上节日祝福!
…………………………………………………………………………………………
为了一粒种子,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化身追赶太阳的“候鸟”,高温烈日下忙碌在南繁北种的试验田里,每年有8个月痴守那片寄托无限希望的稻田,不断培育新的生命。
不久前,水稻所又有3个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分别是王玉平的水稻新品种“广优498”、马秉田的水稻新品种“内香6优498”、邓其明的水稻新品种“川谷优918”。
没有南繁就没有如今辉煌成就
9月份的四川,微风拂面,天气已有秋意,早晚凉爽宜人,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大田收种已经结束,进入室内考种阶段。不久后,他们将前往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的一片田地里,顶着35、36度的烈日高烤,一边整田、播种,一边抗击偶遇的台风,重新开始一个季节的辛勤劳作。
60多口人,80多亩水田,一个普通的三层小楼,一台电视机,一口抗旱水井,一个小水塘,这就是我校位于海南陵水的水稻南繁育种基地。
海南拥有独特的光热资源,冬季具有“天然温室”之称。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从育种目标的提出、实施到新品种推向市场需要十几年的艰辛付出。利用海南这个天然温室,可以让育种材料夏季在四川种植一代,秋冬季在海南种植一代或两代,南北交替种植,一年繁殖2-3代,这样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大大提高新品种的更新频率。
“从1973年周开达老师的水稻杂种优势课题在陵水县启动南繁研究,我校水稻南繁工作已走过41个年头,经历了周开达、黎汉云、李仁端等老一代专家团队及李平、李仕贵、吴先军等当代专家团队的辛勤耕耘与奉献,历届研究生们也抛洒了汗水。大家克服了诸多困难,为我省及我国的水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水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邓其明说。
没有南繁这个平台,就没有今天的突出成就。这是水稻研究所的共识。
“现在,南繁基地已是集科研、人才培养、信息交流与材料交流不可或缺的平台。”水稻所所长李平评价它的重要性。
纵观水稻所在科研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育成了近百个杂交稻新组合(其中有8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在全国15个省市和东南亚国家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国家级、部省级奖项有4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还有我校首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重要SCI论文及优秀人才的成长,无不与南繁基地有关。
前辈艰苦卓绝曾搭床于猪圈
当年挺拔帅气的水稻育种技术人员高克铭早已青丝变白发,他于1976年追随周开达、黎汉云在海南做育种工作38年,如今退休又被课题组返聘。数十载足以改变任何人的面貌,却不能改变他们为国家水稻事业发展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赤子之心。
1973年,我校的水稻南繁育种从周开达在海南的几分科研田正式开始,1976年迎来了全国性的“大南繁”,从那时起我校的南繁工作便有规模地开展了,村子周围大小荒弃田块都用到了。
70年代,基地灌溉水不足是面临的巨大挑战,井水常常被打干,栽种的秧苗面临旱死危险,多家南繁单位常因抢水发生冲突。为阻挡台风当地的房子修得低矮,人们下身子才能钻到农房里,卫生条件极差,水盆里常见淹死的跳蚤。饭菜自己动手做,豆瓣酱、猪油、清油、辣椒从四川带过去,每做一顿饭都伴着被柴火呛出的眼泪。为了增加营养,吃上豆花,有人硬是把一个几十斤重的手工石磨背到海南基地……
“现在的南繁基地住宿非常拥挤,但与那时比实在不算啥。”水稻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吴先军介绍。那时租用的20平米小农房,挤下了8个人,周开达老师索性就住进旁边停用的猪圈里,几个木板搭成一张床,那里就成了可供休息的家。
基地没有晒场,收回的种子遇到暴雨要放在锅里用微火烤干,找不到干柴火,大家急得直跺脚,一双双眼睛望着有如水注的天空,乞求老天早点放晴。
没有固定田地,游击式南繁工作经历了十几年,除生活条件难苦外,还严重制约着育种工作。经多方协商,村里同意将一块牛圈地划拨出来,他们修建了6间小平房,4个人住一间,用预制板搭建了一个简易厨房。没有厕所,要方便得去村公厕;没有自来水,要从远处的井里挑水做饭,水质很差,煮好的稀饭是红色的;天热洗澡,要到夜深人静时在井边用井水相互冲淋。但不管怎么说,这好歹是自己的基地,一个固定的“家”。
又过了十几年,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南繁基地越来越拥挤,于1998年增建了两间平房,同时经多方努力,终将“三昧寺”外面一处荒地、小学校的教学实习空地共计三亩多地花费2万多元征用了下来。经各课题组自筹经费,加上省教育厅资助的少量经费,一栋带有厨房、饭厅的平房和一栋三层小楼于1999年建成使用。科研“候鸟”们第一次住上了带有卫生间、自来水淋浴的房间,过上了“体面”的南繁生活。那一年,周开达老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身体原因在这里开展了他最后一次南繁工作。
基地当时没有电话,与家人联系极为困难,主要以书信为主,有急事则用电报。采访中,大家想起了电影《手机》中的一个让人捧腹大笑的画面,基地也曾有这样场景:村上一户富裕的农民家有电话,常会跑到地头上热心地喊“某某某你老婆来电话了!快来接吧!她问你春节回不回家过年?”
就是在这群致力于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专家团队手上,首创出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方法,培育出冈•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杂交稻,提出“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思路”及“重穗稀植栽培技术”,创造出“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四川及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系杂交稻育种的难题,发掘与创建出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特性和具有早代稳定特性的特异种质,为探索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国水稻籼稻区都有专家们培育的冈•D型杂交稻种子。截至2013年6月,仅冈•D型杂交稻的推广面积就达3.048亿亩,增产稻谷228.5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
第二代团队多重身份应对困难
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行,南繁工作也不断迎来新挑战,科技工作者们每年10月下旬都会赶赴海南,而位于成都的水稻研究所就成了“空巢”。大家心里、眼里装着的全是水稻,将妻儿老小丢到一边不管,就是为了培育出足够的优良品种,让更多的饭碗装上中国粮。
记者了解到,目前基地仍然存在租地难、用水难、用工难和住房拥挤等问题。
基地一年要换一个“站长”,由年轻教师轮流担任,这是周开达院士生前定下来的规矩。站长工作很锻炼人,既要负责大家日常生活,又要负责财务管理、与地方沟通交流,还要兼做四川省南繁指挥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由于陵水是全国有名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种植蔬菜的利润远远高于种植水稻,农民更喜欢自己种植瓜菜或者把地租给瓜菜种植大户或企业,一亩地会获利数倍,而城镇化建设占地也造成田地租赁困难。如今,田租不仅大幅上涨,还无田可租。每个课题组的田都不够用,只能精减规模,打紧安排。
“周开达老师修建这个新基地时曾设想未来10年或20年都够用,没想到发展太快,三年后就开始拥挤起来。”李平说,随着团队的扩容,一间13平米的宿舍,除了4张床外就没了空间,更谈不上工作间、空调、热水,大家便把床当成办公桌,顶着太阳在露天整理育种材料,不时拍打叮在腿上的蚊子。
“一般人来玩一玩可以,若是工作几个月容易得抑郁症。”邓其明说,基地的生活十分单调,只有一台电视机,上不了网,最好的业余生活就是田间地头散步、欣赏月亮。
“或许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才能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才有机会与自己的同事、学生朝夕相处,难得!难得!”李平解嘲地说。
“干上这一行,就要承受一切,想想老一辈走过的路,没人会抱怨。”大家共同回忆起走过的日子,深深为自身绽放的“川农大精神”自豪。为了将四川繁殖的种子带到海南去,大家手上都要提着二十几斤,头上顶着包裹,多次转车,火车挤上不去,就先上去一个人,从窗口把袋子拉进去,没有坐的地方就躺在座位底下或站到厕所里。李仕贵、李文华曾经背着重重的种子在重庆转车,走站台、过天桥,赶到火车上衣服都湿透,可以拧出水来。两个互看了一下被汗水淌花的脸,李仕贵一句话把两人都逗笑了:“内裤都打湿完了呢……”
“用水是以前、现在乃至今后都要面临的问题。”邓其明说,由于当地灌溉用水较晚,南繁从播种到栽秧这段时间严重缺水,有时苗子在秧田里抽穗了都栽不下去。地下水倒是丰富,抗旱井又不能深打,否则出来的水含盐量太高而造成死苗。
近年来,周围农民纷纷跑到城里打工了,很少有人愿意在基地上做临时工,工价大幅上涨不说,还请不到人。一些老面孔凭借人情偶尔来做几天工,现在主要靠教职员工及学生一手一脚地做起各种农活,海南的紫外线比四川强得多,个个晒得黝黑。一旦出现台风和暴雨,墙上的瓷砖都会被掀掉,田里一切都会被“洗白”。
就是这样,水稻研究所的师生们犹如一支雁阵往返四川、海南两地,研究所教职工大会、支部组织生活会等都在基地召开。
一项项重大成果,就在不断“追赶太阳”的节奏下诞生了。自2000年周开达院士生病的10多年里,研究所取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若干项省级一等奖。
“南繁育种工作时刻牵动校内师生们的心,校领导常来基地看望我们。”李平介绍,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多次专程考察水稻南繁基地,关心基地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对一代又一代“南繁人”的不懈奋斗、辛勤工作表达敬意和感谢。今年4月份,郑有良给师生们送去了慰问金,并将支持基地改扩建,共进晚餐的60余名师生员工报以热烈的掌声,他还专门嘱咐将基地人员的合影照片发在校园网上,心思很细,让更多人能够目睹不平凡的南繁人。
本文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18.09.2014 14:38
故
事
甘孜县师生代表莅临我校参观交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成都医学院
成都医学院4个专业顺利通过四川省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验收,1个专业验收为“优秀”四川省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
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成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