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走现代农业之路 进一步助农增收

28.09.2014  11:39

丹棱县的葡萄种植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过多年探索发展,2005年后逐步形成规模。截至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3000多亩,品种也从单一的巨峰逐步发展到了美人指、夏黑、红提、醉金香等,连续多年产值超过亿元大关,葡萄已成为丹棱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已经颇具规模的丹棱葡萄产业,其种植模式、种植技术仍参差不齐,整个产业还有巨大的挖掘空间。

 

同样种葡萄

 

效益两重天

 

去年日进斗金,今年一落千丈。”近日,丹棱县杨场镇狮子村6组村民刘文全谈到今年的葡萄收益,言语中难掩失望。刘文全表示,2013年,他的巨峰葡萄最高售价达到了每公斤10元,但今年同样是巨峰葡萄,价格却比去年低了不少。

 

刘文全介绍,今年他种植的3.7亩巨峰葡萄,总产量6550公斤,总收入33215元,平均亩产值收入8977元。第一次销售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5.4元,第二次销售4050公斤,每公斤售价5.1元,第三次销售350公斤,每公斤售价3.6元,第四次销售250公斤,每公斤售价2元。

 

除去人工、肥料等各种开支,刘文全的3.7亩葡萄纯收入是8475元,平均每亩纯收入2290元。“收入虽然比种粮要强得多,但心里还是有些不甘心。”刘文全坦言,从10元/公斤的价格跳水到2元/公斤,他的种植收益大打折扣。

 

同样是葡萄种植户,丹棱县“绿之润”家庭农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巨峰葡萄每公斤的平均销售价在20元,优新品种每公斤最高售价达80元以上。”同样是种葡萄,两家的效益却相差甚远。

 

标准化生产

 

提升葡萄品质

 

事实上,刘文全和“绿之润”家庭农场代表着丹棱葡萄种植的两种不同模式。刘文全靠传统种植技术进行露天栽培,而“绿之润”家庭农场则依靠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科学化的避雨栽培。

 

今年价格不好主要还是葡萄品质的原因,今年葡萄品质确实不如去年。”刘文全分析到,因为气候因素,今年雨水多、气温低、日照少,加上基础设施不足,排灌系统不畅,干的干、淹的淹,品质下降导致他家的葡萄在市场上“失宠”。而采用避雨栽培等新技术进行种植的葡萄种植户,却在相对恶劣的天气中保住了葡萄的品质,进而在市场竞争中稳稳站住了脚跟。

 

显而易见,类似‘绿之润’家庭农场这种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效益更好。”该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丹棱,葡萄种植已有很好的基础,但其露天栽培的传统种植面积仍占有很大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种植户收入的提高,同时也说明,丹棱葡萄种植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引导和帮助葡萄种植户走现代农业之路,将是丹棱后续农业工作的一个重点。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丹棱将根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要求,依靠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广葡萄节本、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技术,实现葡萄的优质丰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葡萄的内在品质,提升葡萄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农业持续增效。(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