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农村扶贫开发实现“四个转变”

26.05.2015  18:44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加快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帮助贫困户解决增收致富“最后一公里”问题,丹棱县结合县情实际,以示范带动快速打开工作局面,以产业带动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以模式创新探索有效扶贫工作模式,以跟踪服务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政府大投入、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实现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四个转变”。相继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10个,基础设施扶贫项目15个,安居工程3446户, 14242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合力攻坚,变单帮为群扶。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县、乡、村分别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1+1+1”帮扶联系扶贫模式,即:每个贫困村有1名县级领导、1个县级单位、1个企业联系帮扶。在此基础上,发动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把扶贫政策、项目交给群众,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他们既是受益主体,又是建设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个体式扶贫向连片式扶贫转变、由生活式扶贫向产业式扶贫转变。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帮扶和推动下,全县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等各项投入不断加快。近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39亿元,其中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8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1850万元,农业招商引资650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5112万元、农民自筹和投劳折款2000万元。2011-2014年,全县脱贫人口14242人,贫困人口以每年减少3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减,绝对贫困面由2010年底的17.3%减少到目前的8.3%。

      (二)产业带动,变输血为造血。坚持扶贫开发与地方产业深度结合,走有特色的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张场镇、双桥镇、石桥乡立足养殖业优势,与正大、希望集团等企业签定购销合同,建养殖圈舍3.5万平方米,建成 4个生猪养殖小区,15个标准化养殖场,万头猪场 2 个,适度规模养殖户 1520 户。张场镇、顺龙乡立足地理气候优势,发展茶叶基地2万亩,核桃基地2159.7亩,猕猴桃基地456.2亩,脆红李基地3000亩,高山蔬菜基地300亩。仁美镇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引进四川巨星集团,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全县发展果林养鸡1000万只以上,建成全省最大的果林鸡养殖基地。丹棱镇、双桥镇、杨场镇立足水果产业优势,建成不知火基地10万亩,年产量7.2万吨,产值6.5亿元,不知火人均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列全国前列。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7243元增加到去年的10773元,农民增收工作位列全省70个类区县第2位,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和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三)创新模式,变扶困为扶志 高度重视模式创新,根据各村致贫原因实施“扶志计划”,探索一批有效扶贫工作模式。顺龙乡官厅村受自然环境影响,产业发展不具优势,通过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实施“劳务扶贫”战略,推行“三个一”模式,即:“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全村常年在外务工800余人,年劳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90%以上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引导丹棱镇青龙村依托良好的水果产业优势,推行“合作社+农户”的入股分红合作模式,重点培育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和生态源水果专业合作社,积极动员农户将已投产的水果,以面积为单位入股集中到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合作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农业,提升品牌效应,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户双赢。2014年,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经济增收明显,90%以上贫困户实现年收入增长20%以上。

      (四)跟踪服务,变短期为长效。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建立部门帮扶长效机制。结合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1500名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自愿结对帮扶3000户贫困户,每人每年至少出资400元,为其送去种养植技术、节日慰问、生产生活物资等,指引他们走向致富之路。同时,建立了帮扶联心卡,制定好帮扶措施和帮扶目标,记录好帮扶效果和相互间的联系方式,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做好帮扶长效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的专职督导组,每个贫困村配备1-2名义务监督员,每季度对各帮扶单位的领导重视、资金投入、项目建设、驻村工作等跟踪服务情况以扶贫简报形式予以通报。今年以来,已对帮扶单位跟踪服务提出整改要求50多条,约谈通报落后帮扶单位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