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寺豆瓣:“早起”鸟儿赶“晚集”

04.04.2014  12:44
核心提示:从清朝的小作坊起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一枝独秀,被市场大潮冲击倒闭,再到被收购改制……“临江寺”几起几落,几次错失发展良机,已被“郫县豆瓣”远远甩在身后。如今,雄心又起,还能否唤醒消费者沉睡的记忆,唱响一曲老川货的品牌新生之歌?  

4月2日,临江寺豆瓣厂,正在晾晒的上千缸豆瓣酱泛着诱人的油光。

在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成渝铁路上的火车停靠资阳、资中、内江站,买上几罐硬壳纸筒包装、红油透亮的“临江寺”豆瓣,是行者们的集体记忆。

从清朝的小作坊起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一枝独秀,被市场大潮冲击倒闭,再到被收购改制……“临江寺”几起几落,几次错失发展良机,已被“郫县豆瓣”远远甩在身后。如今,雄心又起,还能否唤醒消费者沉睡的记忆,唱响一曲老川货的品牌新生之歌?

曾经的俏商品 要等上一个月才能拿到货

2014年4月2日,资阳市临江镇。两座山谷间,国道321线绕过一小片低矮的建筑。尘土飞扬,老牌楼显得破旧,“临江寺”几个字也蒙上一层灰。临江寺豆瓣有限公司的老师傅杨建祥,站在空荡荡的停车场等着记者的到来。

20多年前的影像是至今不能忘却的记忆。那是临江寺豆瓣最红火的日子,工厂大门口是招待所,常年住满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客商。买豆瓣需要托关系、批条子,最长要等一个多月。买到货的客商们欢天喜地,自己运回贵州、山东、苏杭。

临江寺豆瓣吃的是“祖宗饭”:1738年,聂志兴在临江镇创办第一家酱园“义兴荣”,随后形成豆瓣一条街,成为成渝古道驰名200多年的土特产。新中国成立后,国营的资阳县临江寺豆瓣厂诞生,养活了100多号工人,成为当地龙头企业。“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杨建祥很骄傲,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佐餐的豆瓣是很珍贵的。他读书时,1分钱买勺豆瓣酱就能吃一大碗饭。1993年从新疆退伍后,回到老家的临江寺豆瓣厂工作,很“有面子。”

艰难再出发 想做大做强不容易

老杨的面子很快就被市场撕得粉碎。

1997年,临江寺豆瓣厂“断奶”了:过去靠划拨低价原料,现在要市场采购,价钱贵了一倍。上门采购的客商也渐渐稀少。

到2002年,临江寺豆瓣厂跌到冰点,连续7个月没有发工资。最后被民企老板张安收购。

“当时完全没有品牌概念,从未投入宣传广告,全靠老百姓口口相传。”老司机景代良回忆。直到破产边缘,临江寺豆瓣厂也未在外地设销售点。

此时,成都的郫县豆瓣在迅速崛起。1999年,郫县三家地方国营企业抱团组建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设立销售点。

杨建祥、景代良没有离开。

2014年4月2日,他们转进老旧的厂门。1200多缸豆瓣酱正在日晒夜露,至少一年制作期。老缸上打满了补丁,专门有一个师傅负责打补丁。

保留旧工艺、老师傅,是张安接手“临江寺”的第一个举动。但产品和管理上都有新探索:面对同业竞争,走差异化路线:主要向海底捞等大型餐饮企业提供原料;在杭州中华老字号博物馆试水礼品路线,300多元的豆瓣礼盒畅销,还将推出更高端的限量版礼盒;极品豆瓣外销日韩、欧美,价格更创新高。

2006年,临江寺豆瓣获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2013年销售总额达到1.8亿元,纯利润约2000多万元。带动当地22个合作社,签约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张安还准备把豆瓣厂扩建一倍,流转周边2000亩土地,建设豆瓣博物馆、农业观光项目。当地农民返聘当工人,加上土地入股分红可增收50%以上。

不过,临江寺豆瓣想要重新出发,并不容易。郫县豆瓣、贵州老干妈都已做大做强,临江寺豆瓣想要赶上,实力还差得远,目前宣传范围仅在川内,几乎没做电视报纸广告,全国营销网点也屈指可数。“临江寺”还面临当地政府支持重点转移挑战。资阳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军介绍,目前资阳着力发展的产业是千亿汽车产业、百威啤酒,工业、现代商贸业已取代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当地的产业发展重心。

不过,“临江寺”没有放弃。张安透露,正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解决资金问题。“唤醒沉睡的记忆。”采访即将结束时,张安又向记者重复了一遍“临江寺”豆瓣的广告词。(四川日报记者 王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