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飞院初创回眸

26.05.2014  13:51

      本网讯 李忠粮报道 :5月26日,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建设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8年前的今天,周恩来签署批文,同意建立中国民航局航空学校。从此,彪炳千秋的功业在这里拓展;庄严神圣的使命在这里继续!
      回顾学校初创历程,冷静、客观地审视那些无法回避,但又早已落满尘埃的重要节点,或许更能让人透过这所大学的昨天,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萌芽的动因与源头   
  时光回溯到1956年3月12日,在时任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邝任农中将的主持下,一份“关于筹办民航局飞行学校的请示”,于15日,摆在了周恩来的办公桌上。
  请示中,民航局建议在空军的支持、帮助下,于年内成立民航局飞行学校;筹建学校所需的各类人员,由空军对口调配;学校成立后,每年的招飞工作纳入空军招飞计划。
  3月15日夜,中南海西花厅静悄悄的,满院的海棠树在轻风吹拂下,枝条摇曳。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仔细阅读民航局送来的请示。请示上面,陈云副总理已画圈,并提了具体意见:“建议:民航可建立一所综合型工程技术学校。妥否,报总理审批。”
  周恩来起身,来到窗前,看着满院的海棠,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亚非会议前的一幕。
  1955年初,应亚非会议发起国邀请,中国决定派团出席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但由于当时的中国民航还处于“洪七公吃豆腐,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国政府不得不租用印度航空公司的“空中霸王号”、“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送代表团参会。
  4月7日,周恩来、陈毅率代表团从北京,经重庆、昆明,取道仰光,赴万隆参加会议。而另一路,则于11日乘“克什米尔公主号”飞往印尼。飞机在经停启德机场期间,因敌对势力在机上放置了定时炸弹,飞机在接近印尼海岸时爆炸。除3名机组成员生还外,11名中国、越南代表团人员和中外记者、5名机组人员罹难。
  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发生后,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在沉痛哀悼逝者,谴责敌对势力暴行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民航发展,对新中国开启外交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年8月,周恩来在中南海召见新任民航局局长邝任农时曾表示,“中国民航不飞出去,就打不开局面,一定要飞出去,才能打开局面”。
  周恩来回到办公桌前坐了下来,提起笔,在砚台上润了润墨,然后写下了“同意陈云同志的意见,望尽快就校址、机场、人员调配等问题与空军司令部研究后,报国务院核批。退民航局办。周恩来”。
  而此前的2月21日,刘少奇委员长在听取了邝任农、李平、沈图,关于民航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的专题汇报后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民用航空。中国没有强大的空军是不行的,强大的空军必须有强大的民用航空。”
  至此,新中国第一所正规民航高校进入了萌芽期。
  
辉煌的起点与奇迹   
  随即,在空军的支持下,以李平少将为组长,有苏联专家参与的6人工作组,就建校选址和定编、定员等工作,奔赴四川、河南、河北、山西等省的17个城市进行考察。
  5月5日,民航局再次向周恩来等国务院领导请示,“建议在1956年下半年成立以培养民航飞行员为主,同时培养航空机械、航空无线电等8种专业技术人才的民航综合型航校”。请示中说明:经与空军司令部研究确定,校址设在四川新津机场,并拟以新津、双流、邛崃、广汉、凤凰山五个机场作为飞行训练场地。
  5月26日,当陈云等国务院领导圈阅后,《关于建立中国民航局航空学校的请示》再次摆在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时,他感到满意。认为:民航局这个请示,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阐明了加快民航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太需要民航飞行和航空工程人才了!一定要让这所学校成为中国民航飞出去的基石。于是,周恩来提笔写下了“同意”二字。
  翌日,消息传来,空军和民航局,迅速把筹建工作纳入重点计划,开始协调军委四总部,并提出“采取边规划、边建设、边招生的办法,力争在1957年3月开学”的要求。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几个月时间建一所工程技术学校,无疑是一个神话!
  但中飞院的拓荒者们,雷厉风行,困难面前从不屈服。6月27日,一航校代校长张毅奉命到北京,邝任农告诉张毅: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成立“民航局航空学校”。局党委决定,由李平副局长和你主持筹建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7月1日,筹建工作全面启动。委员会在北京设立临时办公室,负责编写教学计划、训练大纲,草拟编制、接收干部和物资、器材购置、转运;在新津设筹建工作组,负责营房维修、接收干部;在武汉、重庆、成都设立接待站,负责接收、转运人员和设施、设备。
  “那些日子,我们每天都要工作13小时以上。白天跑部委,夜里搞文案。”2006年,校庆期间,学校第一任校长张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当中飞院的创业者们以“苦干加巧干”努力奋斗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关注着这所正在孕育中的“航校”,并从组织、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8月22日,中央军委第15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学校军政领导建议人选,并送国务院征求意见。9月11日,毛泽东签署命令,任命张毅为校长、江围任政委。
  面对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各项事业,国防部考虑到,一所行业高校难以获得必要的物资支持。9月22日,经彭德怀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物资、设备和人才保证纳入空军序列,但学校建制、人员定额和经费由民航局负责。
  9月30日,922名地勤专业学生抵达学校。11月29日,128名飞行学生从保定空军预校转入中飞院。至此,学校首批1050名学生全部按期入校。
  次年1月26日,学校正式开学。

记者手记
  
  让我们再续中飞院人激情创业精神
  “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这是著名报告文学家杨匡满先生走进校史馆,了解到学校初创过程时,发出的赞叹。在他看来,在当时国家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一所以飞为主的民航工程技术学校,的确是教育史上的奇迹。
  那么,“中飞院奇迹”可取之处何在?笔者认为,贵在忠诚,贵在担当,贵在奉献。
  从正式筹建,到正式开学,中飞院的创建仅用时近7个月。这鲜活的事例已然表明,中飞院的创业者们,从人民军队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品格。他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拼搏奉献,把对党和事业的忠诚,融入到激情创业的实践中。
  “中飞院奇迹”离不开创新精神。学校第一任政委江围曾告诉记者,中飞院初创时期,曾遇到重重困难,比如物资转运、比如人员接收和招生,但我们不墨守陈规,敢破敢立,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不墨守陈规,敢破敢立。需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就不可能冲破僵化思想的禁锢,更不可能创造不足7个月时间,建立一所大学的奇迹。
  今年初,校党委书记陈布科曾指出,学校要坚持“有特色、入主流、重安全、促发展”的办学方向,坚持“以飞为主、协调发展;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强化管理、内涵发展;重视安全、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突出民航特色,加强以飞行技术专业为主的民航学科专业建设,构建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
  毫无疑问,“四个发展”是新形势下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学校攻坚克难,构建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和建设一流民航工程大学的着力点和方向。方此之时,我们以何种精神面貌、精神状态推动改革,将直接决定着中飞院的未来。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继承、发扬中飞院创业者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品格;我们需要用忠诚、担当、奉献,再续中飞院激情创业精神;同时,我们需要提足那么一口气,用闯的精神,“冒”的精神,创造、谱写中飞院建设发展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