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谷牦牛高出栏率的秘诀

01.09.2015  11:44

   68户牧户中,养殖牦牛的超过90%,出栏率也比一些牧场高几倍——

  高启龙 本报记者 钟振宇 唐泽文

  8月20日,因放养牦牛时不慎摔伤的刘建军躺在家中休息,手机铃声频繁响起。康定市雅拉乡中谷村养殖的牦牛因肉质鲜美而声名在外,作为兼职的牦牛销售“经纪人”,不少康定市民和外地游客通过刘建军采购新鲜的中谷牦牛肉。“康定农贸市场销售的牦牛肉,80%来自中谷村。”村支书范康友很自豪。中谷村68户牧户中,养殖牦牛的超过90%,出栏率也比一些牧场高几倍。

  “中谷村牦牛的出栏率在甘孜州是冠军,不少牧户的牦牛出栏率甚至达到30%,占据康定大半市场。”甘孜州畜牧站副站长毛进彬认为,对于高寒地区生长较慢的牦牛来说,这个数据十分可观,也为牧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中谷村牦牛出栏率高有何秘诀?记者深入该村一探究竟。

   秘诀一:采取生态放养方式

  “出栏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养殖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康定市农牧和科技局总畜牧师蒋军说,由于高原环境恶劣,牦牛养殖容易陷入“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导致这样的状况,也有不良养殖习惯等人为因素。”该局畜牧股股长陈勇认为,在一些牧区,牧民为生产酥油、奶渣,与犊牛争奶,使犊牛饮乳不足,造成其生长发育不良,体弱多病,甚至引起缺铁、缺钙、缺锌或死亡。

  由于中谷村牧民商品意识强,以出栏销售屠宰为导向,遂将传统的半哺乳方式改为全哺乳方式,不再人为干预牦牛自然的喂养过程。“中谷村1岁牛犊的体重甚至高于其他牧场上3岁的牦牛,身体强健为后期快速长膘打下基础。”陈勇说。

  中谷村牧民不再沿袭每日“圈内挤奶-放牛上山-赶牛回圈”的传统养殖方式,而是采取生态放养方式,牧民只需每隔10天左右上山投放盐巴。蒋军说,牦牛不再每天按时“上工”,减少了长途往返的体能消耗,并增加了自由采食的时间。“在中谷的牧场里,基本没一头老弱牦牛,只要没有雪灾,每年死亡率基本为零。”范康友说,“牦牛自由自在吃草、耍朋友,心情好了自然也长得快,出栏时间多在4-5岁,比传统模式缩短三四年。

   秘诀二:引进良种“换血换代

  产于横断山区北段九龙、康定一带的九龙牦牛,是我国肉用性能最好的牦牛品种。

  中谷村此前长期养殖的牦牛品种属于九龙牦牛系,但由于长年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出现体弱多病、体格瘦小等现象。几年前,在康定市农牧和科技局帮助下,该村引进一批“血统纯正”的九龙牦牛,通过不断配种杂交,逐步实现全村牦牛“换血换代”。“屠宰后的净肉重量有450斤,远高于改良前的300斤。”范康友说,按照当前康定农贸市场牦牛肉40元/斤计算,每出栏一头牦牛,加上皮毛、牛角等副产品,牧民净收入上万元。

  西南民族大学畜牧专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九龙牦牛肉具有肌纤维直径适中、密度大的特点,“肉质细嫩”。

  由于口感好、名气大,一些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登门采购,这也促进了牧民不断提高出栏率。

   秘诀三:成立合作社精细化管理

  刘建军受伤后无法外出,但他并不为远在海拔4000多米高牧场的牦牛能否吃到盐巴而发愁。

  原来,中谷村在几年前成立了牦牛养殖合作社,全村所有牧户都加入了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章程,社员出现困难时,其他社员应伸出援手。“以前,大家觉得养牛越多,财富越多。”范康友说,4年前的高峰期,全村有7000头牦牛,把草吃得光光的,草场退化严重。国家开展草畜平衡后,合作社通过典型示范、社规民约等方式,短短两年内将牦牛养殖规模降到4000头左右。

  为让牧民和谐使用草场,合作社分为3个牧业小组,为每个小组划定冬夏牧场范围,“时间一到,牦牛该上山就上山,该下山就下山,全部统一行动。”范康友说,在合作社的规范下,牧民们初步掌握了冬季补饲、接种疫苗等精细化养殖管理技术。“康定地震后,政府决定在中谷开建温泉营地项目,今后我们的致富路更广了。”记者临别雅拉时,范康友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养牦牛、搞旅游可以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