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托一产品面临兑付风险 背后藏调查缺位隐患
CFP供图
中诚信托旗下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为期三年,即将于2014年1月31日到期。《“诚至金开1号”2013年第四季度管理报告》,称高达30亿元的信托财产或难按期变现。当初在推介时说有5个矿,质押资产价值100亿元。但现实却是,有的采矿权直到2013年还没拿到。兑付危机的背后,隐藏了集合信托通道业务的巨大隐患——尽职调查缺位。
2010年1月31日,中诚信托推出了“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管理期限为36个月。经过先后两次募资,该产品募集总规模为30.3亿元,主要用于对山西煤企振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然而,2012年5月11日,振富集团副董事长王平彦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立案当天即被刑拘。中诚信托随发布了一则临时报告,并引起轩然大波。
去年底,中诚信托向投资者发布公告称,上述信托计划无法按照预期值兑付当期收益。而其最新的管理报告坦言,该产品信托财产在清算前变现还存在不确定性,不排除走诉讼程序。
目前,30.3亿元融资规模的信托因融资方被曝出涉及大量民间借贷陷入窘境。中诚表示“信托财产在2014年1月31日前变现还存在不确定性”。有消息指其主要承销银行工行表示“不负主要责任”,这些都令投资者对项目的兑付前景担忧,进而担心信托“刚性兑付”的预期落空。
“我们仍然相信,诚至金开1号出现信托违约是小概率事件,刚性兑付不会被证伪。因为这一信托违约不会仅仅是局部风险,刚性兑付与否关乎金融稳定大局。即使站在中诚信托和工行自身的立场来看,让金开1号违约也是不可接受的。目前的紧张局面,是相关方的博弈使然。”光大证券分析师表示。
不过,国泰君安银行分析师邱冠华则认为,这次很可能打破刚性兑付潜规则,除非工行和中诚信托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重大失责行为,否则预计将按法律原则承担极为有限责任,监管部门也可能鼓励按市场规则处理本案,以警示影子银行风险。
“中诚信托事件是信用泡沫逐渐刺破的过程。泡沫刺破前期,恐慌情绪占主导,风险溢价上升,利空银行股;泡沫刺破后期,逐渐回归理性,无风险利率下降,利好银行股。长远有利于中国已被扭曲的信用风险定价体系的重建。”邱冠华表示。
信托产品的期限在1.5年~2年之间,也就是说信托的发行量滞后7个季度左右将转化为到期量。海通证券信用风险系列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的到期信托对应的是,2012年二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5.3万亿元的信托发行量。这意味着,2014年信托到期量较2013年增长超过五成,5月份是到期最高峰,高达1.7万亿元。
信托业协会披露的数据统计,这5.3万亿元信托产品中有5782款集合资金信托,涉资高达1.05万亿元。
房地产贷款一直是信托业需要高度关注的风险领域,2013年是房地产信托兑付的高峰期,已爆出的兑付风险事件中,地产信托占了大多数,其中还不包括被信托公司通过接盘等方式“刚性兑付”的问题产品。
中小房地产信托或将成为违约高风险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8月份至今,至少有16个信托项目处于压力之中,其中10个项目与房地产有关,涉事企业以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为主,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过去信托公司对产品一直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但近几年行业大扩张,信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出刚性兑付的能力。”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对媒体表示。